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感言】2016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暑期研修班結業感言
( 来源:张徐依  发布日期:2016-09-15 阅读:次)


2016佛教與東亞文化國際暑期研修班結業已將近一個月,感動猶存,故執筆留點記錄。我在腦中勾勒出暑期體驗的種種情節,想要尽可能地去還原真實,然而卻無法做到絕對的客觀。研修班的組織者陳金華教授在他的第一講中說到“我思故我在,而思中必有我。任何一種對歷史的敘述,都有違于歷史的真實,敘述即帶上了個人主觀的看法。史學家能做的,是通過史料來還原歷史部分的碎片。”對學術知之甚少,對歷史更沒有話語權,幸而平時有記寫習慣,多少能明白些話中真意,此時此刻就是一個好的例證,我以下的敘述,是帶有主觀看法的有違于真實體驗的記憶再創造,若言辭誇張了,浮華了,還請諒解下初見市面之際學子內心的這份小悸動。

所謂學誼

    五台山是神聖空間,文殊菩薩是共同的所緣境,研討會將來自五湖四海的學者學員集結于此,這不僅僅是學術交流的信息平臺,也是學術與信仰的交流平臺,還是五台山佛教傳統與現實田野的融合平臺,更是學誼的情感平臺。無論是文化的繁榮還是學術的發達,都無法依靠個人實現,眾人拾柴火焰高。世間雖有很多遺憾的一期一會,但寥寥數次的相會可能成為學術道路上終生的追逐和相伴。研修期間陳金華教授分享了其與聖凱法師之間相照不宣的學誼:所謂的學誼,是在彼方的人生至高點施以批評,又在彼方陷入人生低谷之時給以鼓舞、支援和信任。更為重要的,是友不在多而在於精。求學道路之難,難于上青天,所以需要像導師,道友這種類似暗夜明燈般

33333.png

神聖地理

    研修班期間首次體驗到學生為主講師為輔的哈佛大學發散式教學。James Robson教授在每一堂課前都會習慣性拋出疑問,詢問學生,對學生的回答加以補充和引導,而求學經歷豐富的學友們好像做足了課前預備,總能在Robson教授的循循善誘下推導出相對完美的結論。我在五台山第一次聽聞“神聖空間”的概念,能在聖境之中遇見聖境理論感覺實在很神聖。Robson教授在第二講中提出的“神聖空間包含哪些元素”一問,師生合力得出的結論首推“山、水”,《陋室铭》中有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可見神聖性並非取決於山之高,水之深,但與山水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崇拜感源自畏懼之心,人類最為原始的畏懼是山洪之災。關於山,古有五嶽(東嶽泰山,中嶽嵩山,南嶽潛山,西嶽華山,北嶽恒山);道教則有洞天·福地之稱;而佛教也自成靈山系統(五臺山、普陀山、九華山、峨眉山四大名山),由於課程時間有限,我們未能探討到水。

33333.png

   Robson教授學說中我最感興趣的部分是關於聖地的移動。以天臺山為例,不僅中國臺州存在一座天臺山,日本、韓國也有自己的天臺山。這讓我想起王勇教授所說的文化中心地的轉移,王勇教授從東方史學家角度闡釋文化的交流,Robson教授則以西方哲學家視角探究宗教的共性,兩種思想的不謀而合或許就是學科之間的融合和滲透吧。

    篇幅有限,學術大神的風采也難以用隻言片語展示,奉上聖神空間的寫真,雖然和研究者們的思維高度存在很大的偏差,但這是佛教研究先學正在探討的世界,希望這些聖域剪影能帶給有緣人別樣的啟迪。

33333.png

華嚴頌之夜

    華嚴經,全稱《大方廣佛華嚴經》,為佛陀證悟後所說的第一部經典。乃諸佛之性海,一真之法界。顯玄微之妙,演無盡之宗。雖一路一門之所入,而千書萬遍之無窮,所謂會滄海而為墨,聚須彌為筆,不能盡其一句之義。乃真如之玄關,空王之寶殿。佛門有雲,不讀華嚴經,不知佛之富貴。它盡現了諸佛世界的華貴莊嚴與重重無盡,也為眾生指明了轉識成智、修因證果的要道。因此讀頌供養修持華嚴經一句一偈都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五臺山素為華嚴道場,清涼佛國。二十三日夜,為回向祈願,國基鞏固,民道遐昌,世界和平,天下普安,大聖竹林寺大雄寶殿前,舉辦了一場盛大的華嚴頌祈福音樂會。

    宗教美學具有攝人心魂的感染力,雖時隔已久,但佛事盛典當日的奢華之象,彷如昨夕。光怪陸離的月夜星空下,梵音清澈。山間的飛蟲劃過聚光燈,泛起瑩瑩綠光,螢火蟲似得好看。平日里的寺院遠山淒清,皓月獨白。而值此華嚴之夜卻盡顯人間煙火,深藍地毯上散滿了酒紅的玫瑰花瓣,臺上煙霧繚繞,歌舞昇平,而後臺的我們整片儿地得被镀在层软软的银光里,朦朦胧胧中無酒自醉。

    天生與空相,無我此空性。如果說在宗教內部享受信仰的殊榮是感性人生的一大樂趣,那麼從宗教外理智審視反觀宗教現象則是另一種取樂的方式。作為典例,這裡引用陳金華教授在探討梁武帝內道場中的無遮大會時總結出的一個結論。陳教授提出,“梁武帝時期的無遮大會背後,有某種政治宣傳的意味。無遮大會營造并加強了臣民間團結一致的感覺,從而起到了鞏固皇權統治的作用,使其顯得天經地義。梁武帝精明務實,當然不會認為僅憑建構起的一種身份認同就足以贏得臣民之心,他懂得意識形態的許諾必須有物質利益緊隨其後,於是建立起一套獨特的福利和財政系統——十無盡藏。”信行认为,“以无尽藏物,施贫下众生,由数得施奴,劝发善心,即易可得”;“教贫穷人,以少财物同他菩萨无尽藏施,令其渐发菩提之心。”無盡藏在歷史中出人意料大獲成功,其體制中蘊藏的深意,留給古今之人寶貴的知識財富。華嚴頌祈福音樂會的背後,是否也蘊含着此類深義。

33333.png

寺院的日常

為便於暑期研修班教學管理,五臺山竹林寺發心免費結緣每位學員一套有中國特色的服裝以作為暑期班的紀念。營服材質輕盈,色彩明麗,端莊而又雅致,深得學員門的喜歡。學員住宿在竹林寺10分鐘步行開外的旅店,五臺山海拔甚高,環境清涼,天氣原因,學員允許着便裝,而寺里的和尚會根據場合穿不同的衣服,不過基本是統一的。

33333.png

     來到寺院後,我們還收到了訂制的背包,本以為古寺佛具和西方女孩是格格不入的,結果卻意外地和諧。

  33333.png

    學員每天會和寺院里的和尚們一同在五觀堂用餐。我們會比和尚們提前十五分鐘進入五觀堂就坐,木桌上人前兩碗(一大一小)一筷,待和尚們入場後大家一同誦經,然後義工會前來分食,一般根據個人飯量求食,一旦食物入碗就需要連湯帶汁地吃完。廟餐都是素食,味道清單,整個用餐過程不允許發聲,和分食的義工交流則是通過手語。短短十天的五觀堂用餐經歷,我學會了禮儀還有養成了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以後若為人父母,也想送孩子到廟裏修行修行。

  33333.png  

   常人的日常是衣食住行,而僧人多了一項誦經念佛,有時候晚上我們會在一起集體冥想,冥想室位於五觀堂樓上,場地寬闊,牆面似乎具有吸音效果,入室就會有一種沉靜之感。我們在冥想大師的指導下慢慢閉上雙眼,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自己的身體,冥想的時候腦中閃過曾讀過的一句佛語“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还是水。”沉思的智慧無垠,而身處世間難免有所浮躁,佛教通過這樣一種極其簡單的模式來進行自我調節。

33333.png

   非物質遺產展覽

    第一次知道紡織機是在《睡美人》這一童話故事中,第一次知道陶器的燒制手法是在《人鬼情未了》這部電影裏,而眼見為實卻在這山中廟宇。

33333.png

    山外有山

    感言的最後,作為一名會議見證者,想對整個暑期班的流程做下非官方性質的記事。研修班的主课程分三項:分別為Inter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Buddhism: East Asian Perspectives(講師為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Jinhua Chen 陳金華教授);“Sacred Geography in East Asia(講師為哈佛大學的James Robson 羅柏松教授);Enlisting the Divine Realm: Witches, Mediums, Shamans and Buddhist Critique(講師為牛津大學的Barend ter Haar田海教授)。全英文授課,用語專業性很強,課程知识量大且進度很快,英文功底和專業素養都不夠硬實的我聽起來非常吃力,不過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要好學,知識就不會受到限制。若果說三位大師的課程是宏观性质的學術架構,那麼接下來青年學者論壇則更傾向與學術細節。此次研修會最大的遺憾是沒有勇氣參與發表,無知者害怕眾目睽睽下的出醜會讓自己更顯無知,所以平日的講座心存疑惑也會儘量忍著不了了之,但在這裡,我看到了學友們那種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的無畏之心。年輕的思維在相互碰撞,驟變,有時連評議的大學者也招架不住。雖說虛心好學很重要,但新一代的我們也需要勇于言論,無知在被識破之後會得到成長,而沉默卻會叫人止步不前,總之言語具有力量。青年論壇告一段落之後,則是“常進不居之文殊:五臺山信仰多文化、跨宗教的性格以及國際性影響力”國際研討會。會議期間趣聞不斷,比如對於忽如其來的停電,聖凱法師打趣道“這是文殊示現”;妙江大和尚說“我不是普通人,不講普通話”,於是開始用山西方言濤濤大論;適逢英國脫歐,耶魯大學的田海教授發言時就很自然地說“代表歐洲的一小部分”……大師們的幽默讓嚴謹的學術會議充滿溫馨,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明白世界之大,才不會被自己的“想當然”蒙住雙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