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2013年“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与文化”考试科目简要说明(最新修订版)
( 来源:  发布日期:2012-11-04 阅读:次)

各位考生:

    2013年“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已经在相应的网站上公布。鉴于最近一些考生来电咨询《语言与文化》这一课程的考试说明与复习用书之间的关系,在此再次重申本科目的参考书目以邢福义主编的《语言学概论》(第二版)为主,特此说明,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内容修订如下:

    “语言与文化”是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该科目以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基础课程为依据,并兼顾各研究方向的特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言和文化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该考试科目分“语言基础”和“专业外语”两大部分。“语言基础”部分不分研究方向,而“专业外语”部分则应根据考生所报方向择一(01、02方向选择日本语,03方向选择朝鲜语)回答。
  
                                           
                                        “语言与文化”考试科目详细介绍
  “语言与文化”是亚非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基础考试科目。该科目以全国各高等院校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专业普遍开设的语言和文化方面的基础课程为依据,并兼顾各研究方向的特点,要求考生系统掌握语言和文化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
  该考试科目分“语言基础”和“专业外语”两大部分。“语言基础”部分不分研究方向,而“专业外语”部分则应根据考生所报方向择一(01、02方向选择朝鲜语,03方向选择日本语)回答。
一、“语言基础”部分
  (一)考试内容
   1、语言的定义、语言的符号性、语言的社会性、
   2、语言的功能
     3、语言的分化、语言的接触
     4、文字的性质、文字的类型
     5、文字的起源、文字的演变
     6、语言与社会关系
(二)命题形式
    填空、选择、名词术语解释等。

二、“专业外语”部分
  (一)“韩国思想文化”和“韩国古典文学”研究方向
    1、单词部分
    (1)考试内容
   单词的中、韩文互译,要求应试者有词汇的积累。
  (2)命题形式
    填空题、选择题等。
    2、语法部分
    (1)考试内容
   分为“基础语法”和“敬语表达”两块内容。
  “基础语法”部分除了考查韩语中的一些助词、助动词的基本用法之外,还会出现一些较为固定的表达形式,即在韩语能力测试出题基准中称之为“文型”的结构。要求考生对于这些表达形式的意义、接续和近义表达之间的相互区别较为熟悉。同时,其在句中表达的意义往往不能仅仅通过字面推导出来,因此必须通过有针对性的准备和反复练习加以提高。此外,本部分还将考查一些副词和形容词的掌握情况,也须予以注意。
  “敬语表达”部分涉及到人际关系、语法结构、恰当使用等多个方面,涉及范围比较广泛,是韩语学习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内容。
    (2)命题形式
   选择题和填空等。
  3、阅读理解部分
  (1)考试内容
  要求考生在阅读几篇有关介绍韩国历史文化的短文后,完成文后问题。所选短文通常出自韩国原版图书或报刊。
  (2)命题形式
   选择题、填空题。
   4、翻译部分
  (1)考试内容
  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一篇250字(中译韩)以上的文章,要求译文准确,语言通顺。
  (2)命题形式
  中译韩,以论述文为主。
  
(二)“东亚国际关系”研究方向
1、基本概念部分
(1)考试内容:
(1)假名的性质、产生;罗马字的标记规则;日语汉字的性质。
(2)日语词汇的类别、日语的词汇系统、日语词的构成、日语词的语感。
(3)语言符号和语义、语义的分类、语义的聚合、语义的组合、语义的变化。
(4)日语的词类、日语的格、日语的体与时、日语的态、日语的复句与接续。
(5)日语语篇的种类、性质、衔接与连贯。
(6)日本名著和主要作家的日语读音。
  (2)命题形式:
填空、名词解释等。
2、阅读理解部分
  (1)考试内容
  要求考生在阅读几篇有关介绍日本历史文化的短文后,按要求完成文后问题。所选短文通常出自日本原版图书和报刊。
  (2)命题形式
   选择题和填空题。
3、翻译部分
  (1)考试内容
  在规定的时间内翻译一篇500字(中译日)以上的文章,要求译文准确,语言通顺。
  (2)命题形式
  中译日,以论述文为主。
                                                                          东亚文化研究院
                                                                           2012年11月5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