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拥有最多海陆邻国且与其中几个邻国存在主权争端的一个大国,中国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周边国家的某些政治人物不时会发出一些看起来很不友好的声音,或是在领土争端上做出一些强硬表态,或是对中国内政进行批评和干涉,或是附和美国立场打压中国。不少时候,这些声音经过网络发酵后会引起国内舆论反弹,出现一些颇为激烈的言论及情绪。
面对国外种种杂音,舆论上有一些反弹是正常的。但如果真要像一些网友要求的那样做出外交回应,就需要对这些杂音背后的“外交逻辑”有所了解。对任何国家特别是周边小国来说,外交是一门关乎国家发展甚至生存的复杂艺术,其真正目的往往不会只体现在几句声明或个别行动上。如果仅根据其“只言片语”就做出重大判断,很可能会谬之千里。所以,对于某些国家中时不时出现的“反华”声音,一定要对其背景、性质、目的等方面有综合的研判。
第一,是主动出击还是囿于形势?一些国家的外交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国内的民族主义、反对政治派别压力或者某个强大盟国的要求。在这些情况下,特别是在一些特定时间点上,有些国家的官员会说一些“场面上”的话,但实际上有被迫言之的味道,并不能代表他们的真实想法。例如,菲律宾国内亲美政治势力一直拿所谓南海仲裁案施压杜特尔特政府。前段时间正值所谓裁决公布四周年,菲律宾外长就此发了一个声明。那份仲裁结果本身就是一张废纸,现在菲方发个声明更没什么实际意义。但国内网上一些人却表现得不太淡定,将此过度解读为菲律宾对华“态度大变”。
第二,是战略调整还是战术层面的变化?一个国家的外交往往是多面的,对某国基本的友好并不代表在所有问题上都予赞同。特别是一些外交姿态向来“灵活”甚至摇摆的国家,对华关系会表现出较为典型的两面性。比如日本。自2014年双方就改善关系达成四项原则共识以来,其对华政策基本稳定友好。几年时间下来,也可以看出改善对华关系确实是安倍政府的基本战略之一。但在战术层面,日本仍在安全、香港国安法等一些具体问题上发出批评中国的声音。这并不意味着日本从根本上改变对华政策,更多的是其两面战术在具体情况下的体现。
第三,是反映了对华关系的基本面还是局部矛盾?双边关系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两国在不同领域的关系很多时候是不同步的,关键是看综合反映各领域的整体关系如何,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面。例如,越南与中国存在一些岛礁主权争端,一有事态自然也就会有一些维护所谓越南“主权”、不同程度批评中国在争议海域行动的表示。但是,从这几年的中越关系基本面看,中越两党两国有着诸多重大共同利益,而且双方对维持睦邻友好的基本政策也是明确的。在此背景下,南海争端只是局部矛盾,而且近几年基本上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
除了上述因素,还应该研判对我国相关权益影响的程度。如在主权问题上,如果有些杂音不但是例行公事,而且也没提出新的诉求,那么其外交、法律效果都是相当有限的。因此,即使它们在话语上听起来很严厉,实际上也不值得“上纲上线”地严肃对待。相反的情况是,有的国家可能并不声张,但对中国主权下的岛礁采取实际“蚕食”行动,就尤其值得我们警惕并适时适度做出回应。
在国际关系当中,国家首先都是要维护自己国家和民众利益的,双边关系即使再铁,也很难做到处处都是玫瑰。作为身处复杂地缘政治形势、面临复杂国际环境的中国,我们的社会应对来自外部的异议、反对以及损害我国利益的行为有所准备并能够准确识别,对我国政府在此环境下做出的不同政策也能尽量予以理解和支持,而不是一味要求示硬示强。该大声时就大声,该出手时就出手,但该私下交涉的就私下交涉,该淡然处之的就淡然处之,这也是一个大国外交应有的底气与风范。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环境下,由于美国对中国的无底线打压,如何团结更多的朋友特别是周边国家,集中应对好当前的主要矛盾,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突出任务。其中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做一个真正有自信、有分寸的大国。狮子不会身上一有苍蝇就去拍打,刺猬一碰到异物就会竖起身上的刺来。未来的中国及中国国民,无论从心态上还是行为上,都应该具备雄狮般的气度和理性,而不能成为过度敏感的刺猬。
作者:李开盛,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