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印度频频在贸易、投资、市场准入等方面推行一系列保护主义政策,企图在经济上“去中国化”,强行和中国经济“脱钩”。
近日,印度政府就以“国家安全”为由,单方面宣布禁用中国企业投资的APP应用,如百度、抖音、微博等。除了这些头部APP,还有更多中资APP在印度政府的待定黑名单上。
不仅如此,印度方面还修改了《财务通则》,企图将中国企业排除在印度政府外贸的名单内,并且暂停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往来,严加防范中国的国际快递运营及投资。此外,印度还宣布取消与中企合作的两个火力发电厂项目,叫停来自中国的投资项目,对中国产品采取“消极”清关策略。
印度“去中国化”趋势似有加速之势;但是,如今,莫迪政府的这一固执真利于印度吗?
损人不利己
到目前为止,对印度而言,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也已发展成为印度最大的进口国。2019年中国向印度出口电子产品、工业机械和有机化学产品约700亿美元,占印度化学品、汽车零部件、消费电子和制药等行业进口额的12%上下。
就手机一项来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中国手机已在印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品牌智能手机销量超过印度智能手机整体销量的一半,小米、OPPO、Vivo、realme等中国手机成为印度2019年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其中,小米手机抢下印度市场最大份额,拥有近9000万用户。相应地,印度本土厂商的份额总和已经从2015年的高达40%全线下降到目前的不到4%,且已开始逐步退出市场。
中国企业一直以来严格依照印度法律法规运营,为印度社会提供了高效迅捷的服务。最重要的是,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中国制造”已经深深融入了印度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多的印度人离不开“中国制造”。数月前印度方面消极清关及无端扣留就已对印度当地企业及民众生活带来一波负面影响。
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仿制药出口国,但是印度的仿制药产业链高度依赖中国,其中约70%的原料药进口自中国。要想恢复正常运作,印度制药企业必须等到所有中国原材料都得到印度海关的准入许可。不仅是印度制药行业难以承受原料药不足造成的损失,在如今疫情背景下,药物的缺乏也将使得印度国内医疗资源更为紧张,无疑会让防疫工作雪上加霜。
印度国内的其它产业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与中国经济脱钩带来的压力。如印度的服装出口行业基本上依赖中国提供的各类配件和原材料。如今印度海关对华采取严格准入制裁措施,这些来自中国的配件和原材料无法放行,导致印度国内大部分服装生产企业无法恢复生产。
如上文数据指出,印度国内将近一半的电子产品都来自中国,且某些种类的进口产品几乎没有中国以外的其他选择,短期内印度无法找到有效替代品,而建立印度本地供应链需要很长时间。对于大多数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商来说,如果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不能从中国进口关键的中间产品,工厂制造就将陷入瘫痪。
而在封禁中国应用程序方面,印度政府滥用国家安全例外,理由模糊牵强,程序有违公正公开,涉嫌违反世贸组织有关规则和印度在世贸组织中的承诺,与全球贸易和电子商务发展大趋势背道而驰。中国众多应用程序在印度也拥有广大用户,对于这点,印度政府有恐惧心理,但也必须正视这一庞大用户量背后的正面社会意义。
以被禁用的TikTok为例,印度是TikTok的最大市场之一,拥有1.2亿月活用户。TikTok让成千上万普通的印度人变成网红,还有不少拥有大量粉丝的印度博主借TikTok养家糊口。此外,为维护产品在印度市场的运营,中国许多类似应用(公司)在印度都设有办公室,大量雇佣当地员工。
因此禁用中国应用,不仅影响为这些中国应用提供支持的本地印度员工的就业,更是影响成千上万印度用户的利益。限制“中国制造”产品亦是同番道理。
何异于以卵击石?
尽管莫迪政府雄心勃勃地提出要将印度建设成世界制造业大国的目标,但由于印度长期无法有效解决内部经济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其本土化制造一直踟蹰不前。如今印度若想发展其民族经济,不在世界发展潮流前掉队,不仅依赖中国资本,也需要中国在人工智能和5G等领域的专业知识,更需要中国的原材料和电子设备等。
现今印度国内疫情更是日趋严重,截至8月5日,印度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96.3万例,排名全球第三,仅次于美国的497万例与巴西的285万例。新冠肺炎疫情沉重打击了印度经济,印度国内大部分消费市场数月呈现出萎靡不振、半死不活的困境。
种种现状都在说明,中印更需携手合作、同舟共济;但是,印度选了相反的方向,还一路狂奔……
印度政府需要认识到,对中国产品的抵制,强行与中国元素“脱钩”,最终有碍印度科学技术的进步,更是不利于印度民族经济的正常有序可持续发展。
印度政府还需意识到,无论是经济还是军事,印度和中国都不在同一发展层次上,印度无法与中国进行实打实的抗衡。印度企图利用经济战转嫁防疫不力的矛盾,缓解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但继续对中国采取抵制政策只能使印度陷入更深的困境。
面对印度的一意孤行,中国从维护双边关系大局出发,处理态度理性、冷静;希望印度不在精神上将中方的克制视作自己胜利的成果,能回归实际,作出双赢的抉择。
当然,也可能印度不是认识不到这些问题,只是……不想承认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