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报道
学界研究动态:新时代的中俄相处之道(张蕴岭)
( 发布日期:2020-08-19 阅读:次)

中俄有着漫长的边境线,邻居相处,特别是两个大国相处,注定不易。现在的俄罗斯脱胎于1991年解体的苏联,是苏联的继承者,而中俄关系不仅可以追溯到中苏时期,甚至更远,可以说,两国关系源远流长。

在两国久远的相处中,既有敌对的历史,也有亲密的记录。近代,沙俄通过强权,从中国获取了大片的领土,与清政府签订了多个不平等条约。对中国人来说,这是痛苦的记忆。而在现代交往中,苏联为中国的抗日、共产党的革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新中国成立后,中苏结盟,在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苏联对中国提供了无可替代的支持。但自20世纪60年代初起,中苏由分歧逐步发展到对抗,甚至险些发生大规模战争。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与苏联及其阵营的关系进一步疏远。

直到苏联解体前,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总书记访问北京,中苏关系才恢复正常,时任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了“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八字方针。然而,没过多久,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俄罗斯诞生,中俄开启了两国关系发展的新纪元。

尽管邓小平的“八字方针”是针对中苏关系说的,但真正落实却是在中俄关系上。“开辟未来”是新生的中俄关系发展的突出特征,双方在三个大方向上达成共识:一是全面推进中俄关系的发展,二是协商解决分歧和争端,三是在地区和全球开展战略合作。基于这种共识,中俄建立了高层会晤机制,大力推进军事、经贸合作;推进协商解决边界问题,划定了全部边界;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协调立场,反对美国的后冷战霸权,积极推动以共同安全为宗旨的上海合作组织构建。


2019年6月,两国宣布建立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公开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两国把“守望相助、深度融通、开拓创新、普惠共赢”作为基本指导原则,以此为导向,在涉及双边、地区、国际事务的几十个领域表明了协同立场和共同承诺。此后,中俄领导人的协商互动频繁,在重要时刻和在重要国际事务中都能达成协作立场,同时,两国在各个层次的协商与合作也紧锣密鼓地推进,用普京的话说,“俄中两国互信水平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然,中俄并非盟友,而是战略协作伙伴。这个定位意味着两国是在符合双方大利益的前提下开展合作的。按照中文的字面理解,战略的含义是指长远和重大的事务,协作是指在协商的基础上进行相互配合。中俄两国并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需要和都能够保持一致,而是协力“求大同”。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两个大国都有各自的利益定位与追求,自然存在差异,甚至矛盾,基于复杂的原因,也会对对方存有一定的戒心与猜疑。比如,俄罗斯方面,对中国综合实力提升保持一定的警惕;鉴于俄地缘利益重点在欧洲,其远东人口稀少,加上历史的原因,其对于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深度合作很不放心,俄罗斯媒体不乏批评、指责中国的言论。中国方面,地缘利益重点在亚太、东亚,直面美国的战略压力和热点冲突风险。中国对于俄罗斯为了自身利益所采取的一些政策与行为也有看法,比如,在中印边界发生冲突时,俄罗斯向印度销售先进武器;在当前中美关系恶化的情况下,美国有意拉拢俄罗斯疏远中国,俄罗斯也许会借机改善俄美关系;等等。

但从大局看,中俄关系自正常化以来还是不断提升的,没有折腾,这是很难得的。两国关系最大的稳定器是什么呢?显然是大战略协同利益和共识,主要是协作抵御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图谋和行为,维护两国生存与发展的大环境。在地区层面,中亚是中俄的共同邻居,维护中亚地区稳定,确保中俄与中亚国家关系的稳定与共同安全是大局,这正是两国共同推动创建上海合作组织的基础。

如今,世界力量格局与秩序正经历巨大的变化,最大的风险是大国之间发生战争。笔者认为,中俄战略协作的要义不在协同作战,而在于共同阻战,即双方通过合作尽力化解发生大战的风险。历史上,大国间总是结帮对战,或挑动他者生战,新型中俄关系若能改变这个历史的规律,则人类之幸也。

本文出自《世界知识》2020年第16期

作者:张蕴岭,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