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9日至2021年7月25日,在贵州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中国高校教师日本历史文化(民俗研究)高级讲习班。
图1:讲习班合影
本届讲习班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神奈川大学联合主办,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日语学习与研究》杂志社协办,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
本届讲习班以中日民俗研究为主题,以贵州民俗为切入点,以多视角对中日两国民俗研究的历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进行了研讨,有来自国内近30所高校的40余名教师参加。
7月19日傍晚,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为讲习班全体学员举办了开班仪式和欢迎晚宴。在开班仪式上,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龙汶老师、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副院长聂友军教授、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副所长野口裕子女士、《日语学习与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广悦老师分别致辞,对举办讲习班的意义给予了充分肯定。
图2:讲习班开班仪式
7月20日,首先由日本民俗研究领域的顶级专家进行专题讲座。由于新冠疫情影响,日方专家的讲座只能通过ZOOM软件在线举行。神奈川大学国际日本学部历史民俗学科的周星教授以《日本民俗学有关“生活革命”的研究》为题,回顾了日本民俗学的发展历程;神奈川大学佐野贤治名誉教授以《新时代的日本民俗学——从乡土研究到世界常民学》为题,对日本民俗学的研究领域作了详细阐述;庆应大学铃木正崇名誉教授以《基于日本民俗学的现代社会解读——以新冠灾祸和女人禁制为例》为题,围绕当今的新冠疫情,从民俗学的角度发表了研究成果。
图3:日本专家线上讲座
7月21日,由中方专家,以贵州苗族民俗文化以及中日民俗交流为中心进行了现场讲座。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杨培德院长以《神话思维的苗族刺绣与蜡染》为题,对苗族民俗文化中的图腾纹样进行了阐释;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的刘锋教授以《苗族独木龙舟节的文化阐释》为主题,深入探讨了苗族独特的独木龙舟文化在民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国栋老师以《古日语中的苗语:试论稲作东传日本的最早传播者》为题,从语言人类学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学术假说——徐偃王族人最早将稲作农耕传播到日本列岛。
图4: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杨培德院长讲座
除连续两天的专家讲座以外,学员们也从各自的研究领域阐述了自己对于中日民俗交流的见解,同时还与专家进行线上线下的互动交流,就研究方向、研究内容以及研究中的困惑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大家讨论结束后,《日语学习与研究》编辑部主任李广悦老师特别就期刊投稿中的文稿编写问题作了专题讲座,为学员们今后的论文写作指明了方向。
最后,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黄海存老师和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王晓梅副院长为学员们颁发了结业证书。
7月22日开始,讲习班进入田野调查阶段,驱车近1000公里。7月22日下午,讲习班一行首先来到台江县施洞镇贵州河湾苗学研究院,与该研究院的吴小花博士、附近苗寨的苗族祭司以及当地苗族村民进行交流。吴小花博士为大家作了题为《丹寨苗族的仪式仪轨》的田野调查报告;苗族祭司和大家分享了苗族传统的神巫观念;当地苗族女孩为大家展示了苗族盛装和银饰。晚上,大家还品尝了苗族长桌宴。
7月23日,讲习班一行首先踏访台江县反排苗寨,然后又去了黎平县肇兴侗寨,一天之中看到了两种民族文化。
7月24日,又从黎平县肇兴侗寨去从江县岜沙苗寨和大歹苗寨实地考察。
这些少数民族村寨都坐落在贵州山区,有的苗寨刚刚修通公路,或者刚刚达到脱贫标准,所以还保留着许多男耕女织的原生态生活方式。学员们在李国栋教授的带领下,采取入户访问,座谈交流等形式,对稻作农耕、神灵祭拜、村落建筑、纺纱织布等诸多方面都做了详细调查。
图5:与苗族家庭座谈
7月25日,讲习班一行踏上归途。经过5个小时的车程,终于从大山之中回到贵阳龙洞堡机场。至此,本届讲习班圆满结束。
通过此次讲习班的讲座研讨和田野调查,学员们都表示收获很大,特别是对自己专业的研究动向有了更为深远的思考,同时也使自己对研究的内容有了更加深入全面的理解。
讲习班的举办不仅在于提供一个名师授业解惑的机会,更在于通过讲习班建立起年轻教师与名师,以及年轻教师之间的交流机制,从而为今后的学术发展拓宽道路。从归途中学员们满意的表情来看,我们的这个目的似乎已经达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