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高瞻远瞩,谋篇布局——提出“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把构建“橄榄型”分配结构,放在共同富裕的时代背景下重新考量,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有些经验仍值得我们借鉴。
受朝鲜战争影响,日本成为了当时最重要的军需物资供应地。受益于此,日本经济实现了迅猛复苏,且进入积极建立独立经济的新阶段,这便是历史上的神武景气。但与此同时,整个社会却呈现这样一种局面:一边是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政府财政收入源源不断;另一边则是产能过剩、居民收入水平普遍较低、收入差距悬殊,对外贸易依存度过高、产业结构配比不均衡。
面对这样的困境,日本政学界一时间束手无策。主流观点认为,日本经济将不会再继续保持这一势头。但学者下村治则批驳了这种悲观论,他认为市场经济其实就是人的科学,市场经济就是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就是旨在推动人的消费。他认为只有解决了居民收入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内需求问题,经济才能不受制于人,才能可持续发展。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以国民收入的增长来带动经济总量的增长。只有以国民收入倍增为第一目标,经济的发展才会井然有序。反之,用经济总量的增长为目标,不对人们的收入做出规定,财富分配秩序必然失序,经济发展也必然会为之失衡。
他的观点得到了政治家池田勇人的赞赏,当池田当选首相后,便将上述建议纳入政纲。政纲明确指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的目的,必须是迅速地把国民生产总值增加一倍,必须致力于纠正农业与非农业、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地区与地区,及阶层间收入上的差距,以期国民经济和国民生活得到均衡发展”。其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消除日本经济结构中的不平衡。核心思想则在于“经济增长为手段,国民增收是目的”,以此实现“缩小贫富差距”。为达成这一目标,池田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政策,如健全完善社保制度,提高农民收入和实施全面减税。
受益于该计划,十年间日本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迅速扩大,形成了一个规模近亿的“中产阶层”,他们自豪地将其称为“一亿总中流”。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国民生活及思维方式、社会形象,乃至国家面貌,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学家林直道在《现代日本经济》一书中就惊呼:“像换了个国家”。
作者:韩和元,广州大学南方治理研究院特聘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