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报道
学界研究动态:核共享:乌克兰战争的对日冲击(张望)
( 发布日期:2022-04-08 阅读:次)

022年2月24日,俄罗斯发动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震动国际社会。2月27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在富士电视台一个早间时事节目中谈到乌克兰局势,并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到“核共享”(nuclear sharing)的概念。安倍呼吁,岸田政府应认真考虑这一安全政策选项,引来国内外舆论争议。

安倍在此时提出核武装的敏感议题,用意何在?日本社会对使用核武的忌讳会否因此改变?

关注如何面对核大国的恐吓

核武装的安全选择,在2000年代曾在日本舆论界出现,但在日本国内一直属于不受欢迎的少数意见。2002年,当时作为自民党干事长的安倍曾在早稻田大学的一个讲演中提到日本可以拥有小型原子弹, 但当时主流日本安全专家的普遍意见是:日本列岛地形狭小且人口密集,不具备构筑大国核战力的条件,且在道义上违背和平宪法第九条的精神。

然而,本次俄乌战争的突然爆发,令自民党部分议员目睹俄罗斯对西方国家的核恐吓,威胁动用核武器实施反制,吓阻北约介入乌克兰。因此,他们开始思考日本本身的安全处境,即作为非核国家的日本应如何面对来自核大国的敲诈?有自民党议员甚至质疑,昭和时代形成的反核规范,在令和时代是否有必要继续维持?安倍的“核共享”发言,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脉络下产生的。所谓“核共享”,是北约核威慑政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不拥有核武的北约国家可以在战时使用美国的核武器对抗冷战时期苏联对欧洲可能的核打击。鉴于目前俄乌战争的经验,安倍或许想和美国建立一套安全共享机制,令日本能在战时使用美国核武(而非研制本国核武),以应对来自中俄可能的核威胁。

从美国角度来看,安倍的构想或许完全是一厢情愿。在美主日从的不平等关系下,美国的核武只会牢牢掌握在驻日美军手中,主动权在美方。早在冷战期间,美国军方就经常在日本不知情的情况下将核武部署在冲绳的美军基地。2017年秋,NHK电视台播出的专题纪录片《冲绳与核》曾披露,1960年代,冲绳美军基地曾发生多次核事故,并差点把日本拖入美苏核对抗的前线。从日方角度来看,东京担心的是,当日本的安全受到威胁(如钓鱼岛或北方四岛有事),美国目前提供的核保护伞是否会真的会延伸到日本?同盟关系中的“被遗弃的恐惧”(fear of abandonment),一直困扰着日本的政治菁英。

安倍质疑岸田的领袖素质

安倍本次发言的另一个深意,是面向日本的国内/党内政治,尤其是针对目前执政的岸田政府。2022年2月,立场保守的日本《文艺春秋》杂志刊出了一篇安倍的访谈,多少反映了他当前的心境。在访谈中,安倍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日本目前最需要的是能在危机下领导日本的有魄力的政治家,并大力推荐高市早苗作为日本的下一代领袖,暗讽当前执政的首相岸田缺乏决断力,没有领导日本的资质。从自民党党内斗争的脉络来看,本次安倍的“核共享”发言,可以说是继2021年12月“台湾有事论”发言后又一次针对岸田政权的挑衅,意图逼迫岸田认真思考日本的国家安全问题。出身反核都市广岛的岸田于“安倍发言”后在国会答辩中反复澄清:“核共享”的概念与日本国内法理框架相违背,内阁将在坚持非核三原则(不拥有,不制造,不运进核武器)的同时,扩大日美两国的对外吓阻力。然而,以安倍为代表的自民党党内保守派对岸田的答辩尤为不满,质疑他只考虑自身选区民众的反核偏好,放弃讨论关乎日本国家安全的政策选项。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本次俄罗斯出兵乌克兰,源于北约多年东扩的挤压,其本质属于预防性战争(preventive war),可以理解。但这种安全焦虑是否一定需要通过武力手段来解决,是否是一场值得冒着人道主义灾难而不得不打的战争,值得深思。俄乌战争爆发前,以《人类简史》而闻名国际学术界的以色列历史学者诺亚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经济学人》(2022年2月12日)上发表文章,从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来思考当前的乌克兰局势。他写道,乌克兰危机的核心,是一个关乎历史本质和人性本质(nature of humanity)的问题,涉及到人类能否改变他们处理争端的行为方式,还是让历史无休止地不断重演。赫拉利指出,战争的衰落和逐渐减少,本来是过去30年人类文明的一大成就,但如果强国击败弱小邻国在未来成为常态,国际政治将不得不重新回到以前的丛林法则,各国领袖将不得不削减教育和医疗经费,转而把财力集中在加强战备,扩军自保。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