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报道
学界研究动态:日本农村社会建设路径与成效(王光荣)
( 发布日期:2022-06-13 阅读:次)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日本农村青壮年人口纷纷涌向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生产陷入困境,发展停滞不前,乡村呈现出凋敝和衰败趋势,城乡发展差距快速拉大。面对乡村发展困境,日本政府多措并举建设新乡村,从实施经济发展政策逐步扩展到加强社会建设,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为农村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构建人才培育体系

随着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迁移,留下来的大多是老年人,总体而言,不仅体力和技能偏弱,而且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不足。对此,日本政府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民职业培训体系,加大青年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对青少年的系统教育和对农民的培训,构建起经营现代农业的乡村人才队伍。其一,构建专业教育体系。日本文部科学省负责正规农业教育,建立从小学到大学的农业教育体系,旨在培养农业师资、农业技术人员、农业科研人员等一系列完整的农业人才队伍。在中小学教育中开设农业相关课程,普及农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农业的兴趣,为培养农业专门人才打好基础。在普通高中培养将来在农业领域继续深造的学生,农业专业学校主要培养未来农业经营者和农业技术员。农业类大学和普通大学的农科专业、短期大学的涉农学科主要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和科研人才。贯穿全教育阶段的农业教育体系保证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巩固了日本农业教育的地位。其二,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日本农林水产省主导农民职业培训,大学和农业协作组织(以下简称“农协”)负责实施,围绕农业技术、农业经营设置培训课程,课堂讲授理论和现场指导实践并重,增强农民技能。农业类大学和其他大学的农业学院,利用教学资源,面向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传授知识和技术。农协主要采取讲座、交流和短期培训等形式开展农业知识技术推广,更注重实用性和针对性。持续开展的职业培训大幅度提升了农民的农业技术和经营能力,提高了农民的职业化水平,改变了农村劳动力落后的面貌。其三,建立青年研修制度。日本自20世纪50年代起陆续选派青年农业生产者到欧美国家学习先进技术。学成回国后传授给农民,大大促进了农业科研和技术的发展。20世纪60年代,又建立了国内研修制度,选出一些青年到农业生产流通等产业领域实习,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学习。日本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举措,不仅培养了职业农民队伍的骨干力量,而且激励青年从事农业活动。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

日本在新乡村建设中逐步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公共援助、社会福祉等方面。社会保险的主体是农民年金制度,参保者在年满65周岁后,可以领取一定数量的养老金。公共援助为农村劳动所得扣除最低支出而收不抵支者提供最低生活保障。社会福祉主要是老人保健和儿童津贴,前者让7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医疗费用个人负担10%,后者为日本农村家庭收入低于国家标准且有子女者或单亲家庭提供生活补助。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增强了农民应对风险的能力。通过完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提高农村养老保险水平,为农民养老筑起安全屏障。日本在法律中对农民和农业生产大户参与养老保险作出强制性规定,并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需要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障水平,把农村养老保险从保障农民基本生活提升到保障农民生活质量。日本还采取多元化养老保险模式,由强制性的国民年金和自愿加入的基金制组成,基本满足了乡村养老保险需求。日本政府委托农协负责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农协为受保险人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高质量的保险管理增强了保险制度的实施效果。农村养老保障为农民老年生活创造条件,提高了农村生活质量。

发展农业协作组织

在新乡村建设中,日本农民自发成立农业协作组织,宗旨是通过农民共有、共建、共管和共享,推动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提高基层农民福利,增强农村社区活力。农协获得了农民的欢迎和政府的支持,短时间内发展成遍及全国的组织。由于农协模式符合实践需要而迅速发展,形成了基础农协、县级农协、中央农协三级结构的完整体系,服务覆盖绝大多数农民。日本政府通过制定税收和补贴等资金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农协。农协实际职能包括为会员提供生活服务和为会员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引导性服务,如为农民提供贷款、福利、产品代销等。农协还通过组织联合农户的方式,构建集农业、农村、农户于一体的综合社区组织。农协的精准服务,把农民的生产活动与农产品的销售市场贯通,加强了生产和市场的衔接与互动。农协不仅有效防止了不正当竞争,保护了农民利益,还在农民之间建立起联系,增强了农村社会运行的整体性,提高了农村和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对农村的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综合施策促进乡村振兴

社会建设是乡村振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推进社会建设有利于乡村持续发展,解决乡村中存在的发展意识、思想观念、组织方式等问题,激发农民群体的发展活力,并吸引更多人才在农村发展,推动农村快速赶上现代化步伐。一是重视社会建设,筑牢乡村发展根基。乡村振兴需要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为社会建设创造条件,社会建设为经济发展固本强基。通过塑造乡村现代社会形态,可以加快乡村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二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快农民意识转变。针对农村相对封闭落后和农村人口中老年人比重大,接受新观念、新事物困难和缓慢等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和引导,促使农民意识转变,营造开拓创新、充满活力的发展氛围,激发内在动力。三是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势在必行。一方面,加强综合素质教育,将实践指导和课堂传授相结合,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持续提高农民的基础素质;另一方面,完善农村文化设施,组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引导农民在日常的文化活动中自觉汲取养料。四是塑造合作精神,发挥自治积极作用。受农业经营方式和固有习惯的影响,农民以个体劳动为主,相互合作精神薄弱。通过进一步健全农村自治制度,充分发挥自治效能,锻炼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能力,加强农民之间的互助协作,不断强化共建共享意识,提高合作能力,从而塑造适应现代市场和信息社会所需要的能力。

作者:王光荣,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治理研究中心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