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报道
学界研究动态:中韩青年交流是改善两国民意的最有效方法(李熙玉)
( 发布日期:2022-07-31 阅读:次)

“中韩年轻人之间经验共享是十分重要的。两国应扩大公共外交的主体,特别是对年轻人的交流,政府大力支持但不应直接介入,坚持不懈地推进,让年轻人自己找到问题并解决。”

韩国成均馆大学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2022年7月18日接受《首尔新闻》和平研究所的采访时强调,为解决中韩建交30年以来的两国国民感情上的矛盾,应该持续增加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李熙玉所长从成均中国研究所成立至今,已经担任了10年所长,被认为是进行中国实地调研最多,并拥有很广的对华人际关系网的研究专家。成均研究所是在韩国研究中国问题最权威的研究机构。近30年来,他曾去中国各地150多次。尤其是在2019年,他每个月都去中国两次,进行了当地调研、战略对话、学术交流。位于成均馆大学600周年纪念馆5楼的成均中国研究所的走廊的墙壁上,贴着访问该所的150多名中国高层人士和专家学者的照片。

韩国国际交流财团(Korea Foundation)和成均中国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在韩中国研究生百人论坛”,已经进行了五次。论坛内容包括韩国政治、选举、经济、朝韩关系和艺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讲座,对济州岛、都罗山观景台和仁川中华街(China Town)等地区进行文化探访,参观韩国大企业。同时,成均研究所每年进行两次中韩媒体记者对话,双方各派出6-7名记者,就中韩关系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2022年,中韩两国的15名大学生在公共外交活动现场,组织了“中韩公共外交志愿者”活动。

本报记者为消除中韩之间的所谓“嫌中”、“嫌韩”等情绪问题,采访了成均中国研究所李熙玉所长,以下是采访内容。 

记者:今年秋季中国将召开中共二十大,对今后中国的对朝鲜半岛政策以及对朝、韩、日、美等关系将产生何种影响?

李熙玉:很多人认为,由于“中国道路”已经形成,中国继续走上既定的道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政策变化,但外交政策可能会变得更加灵活。但问题在于中美战略竞争是结构性的矛盾,很难相互退让。虽然在很多正义点、议题上可以发挥灵活性,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调不会发生大变化。这样看来,中国对朝鲜半岛无核化、通过对话与协商解决半岛问题,维持和平与稳定的基调也不会有太大改变。中国的立场是,由于半岛核问题错综复杂,无核化就得需要一定的时间,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无核化并不应是“入口”,而是“出口”,所以需要政治上的解决方法。从现实情况来看,美国和朝鲜只能通过外交协商解决核问题,而美国实际上是在搞“战略忍耐”,只强调“中国作用论”。中国认为,朝鲜和美国等主要当事方应该尽快进行协商。在美国率先出面解决问题之前,中国也不会从管理中美关系的角度继续扭动朝鲜的胳膊。当然,中国并没有公开承认朝鲜拥有核武器。因此,朝鲜半岛无核化停滞不前,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升级的情况很有可能反复出现。

记者:与历届韩国政府相比,如何评价文在寅政府对华政策?
李熙玉:2017年10月围绕“萨德”问题,韩国文在寅政府采取对华“三不”承诺,中韩之间的矛盾也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民间领域的负面情绪却增加了。在中国的网络上,以崛起的国力为基础,对韩关系问题上出现了一些“粗暴”的言论。两国的部分媒体也纷纷利用并夸大这种言论。中韩之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而基本上中断了交流,涉港、涉疆、“泡菜争议”等的舆论也非常错综复杂。尹锡悦政府上台后,将文在寅政府的对华“三不”承诺视为“屈辱外交”,还认为这只是文在寅政府单纯的“立场”。如果具体改变这一立场,将成为中韩关系的新的政治热点。最近,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强调,中韩两国应保持相互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重视政策的一惯性。其实,相比对华政策上的持续性,更注重“相互尊重”基础上的变化,这将成为韩国新政府面临的新的挑战因素。
记者:尹锡悦新政府上台已两个多月,您有何看法?
李熙玉:美国对中国的牵制和封锁正在露骨化。实际上,韩美日安全合作等在事实上正在积极扩大韩美同盟。尹锡悦总统以观察员身份首次参加“北约(NATO)”峰会,还加入了“印太经济框架(IPEF)”,支持美国主导的所谓“民主峰会(Summit for Democracy)”和“半导体同盟”。面对韩国新政府追求以“价值观外交”为基础的“战略清晰”,虽然中国没有直接发表明确的意见,但显然对韩国新政府会有一些不满。由于中韩关系地位的确立与韩国外交的认同意识密切相关,所以新政府也很难自由地选择。本人觉得,当前就是“表面上风平浪静,却水底暗流涌动”的情况。
记者:您接触国不少中国人,对中国人有什么看法?
李熙玉:一言以蔽之,虽然很难定义,但中国人的行为方式中蕴含着“天下观”或“朝贡体系”、“远交近攻”、区分小国和大国等的传统思维方式。虽然有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韩计划,但能否实现还是个疑问。文在寅政府时期实际上推进“引领外交”,而尹锡悦政府正标榜“全球枢纽国家”,这都是因为韩国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换言之,两国之间产生认识差距的空间变大了。况且,韩国国民也很难做出为利益而放弃尊严。
记者:怎么评价中朝、中韩关系?
李熙玉:随着国家利益的冲突,中朝关系可以说是“祸福相依”。但相对来说,朝鲜对中国有着外交上一定的自律性。朝鲜认为,自己在中国革命或国家建设中做出了贡献。如果朝鲜属于中国,就不可能有现在的自律性。因此,中国对待朝鲜的态度和对待韩国的态度似乎不同。最近,随着中美战略竞争加剧,中国似乎开始从地缘政治学角度重新关注朝鲜的战略价值。另外,中国将韩国认为美国亚太同盟体系中相对比较薄弱的环节。中国正在加强对韩关系力度,减少来自韩美同盟的压力。因此,中国正在通过具体的战略利益而重新界定韩国和朝鲜的关系。
记者:请问在韩国社会出现“嫌中”和在中国出现“嫌韩”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李熙玉:重要的原因是中韩年轻人对世界认识的差异在扩大。两国的国力都有所增强。在这过程中,两国年轻人已经无法再接受由于单边主义的作用而引发的一系列现象。特别是“韩国和中国的MZ世代(MZ generation)”比其他年代的人更倾向于民族主义。其实,韩国年轻人不太了解中国文化,也没有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化,甚至更没看过香港的“黑色电影(film noir)”。这就是说现在的韩国年轻人虽然沉浸于“三国演义”游戏,但不想从中国寻找经济机会。面对硬实力和软实力相对不均衡的中国,韩国年轻人就倾向于将其视为“无视中国”。最重要的是,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导致两国之间的直接交流被中断,中韩年轻人之间没有有效沟通交流的情况下,韩国年轻人对中国的偏见和主观想象就进一步扩大了。
记者:您对中韩情绪问题有没有解决方法?
李熙玉:2017年是中韩建交25周年,进行了“中韩建交宝宝活动”,1992年出生的中韩学生们一起吃饭睡觉,一起喝酒聊天。从此次活动中我们发现25岁的中韩年轻人们,在活动中展现了高度的契合,他们通过交流减少了认知上的相互差异。中韩公共外交重点是在本国的政策和宣传上。因此,这对接受者没有多少影响。考虑到这一点,有必要推进中韩公共外交主体的多样化,确保民间交流的自主性和活跃性。在中韩学生对话过程中,认识到“为什么我们的差距那么大”,从而可以改变对对方的认知。现在,首尔和北京的年轻人通过网络可以跨越过国境和国籍的限制,在相同的时间可以实时共享各种商品、咨询等。从这一点来看,有必要探索像“元宇宙(Metaverse)”这样的新的交流网络平台。 
记者:应该注意哪些?

李熙玉:中韩两国政府的态度十分重要。韩国越加强韩美同盟,中国越会关注韩国的战略价值,或为了改变对朝鲜的关系,韩国必须加强中韩合作,等等,这些都不应成为韩国的外交目标。中国也不应把削弱韩美同盟作为对韩外交的目标。如果这样,必然会制约两国民间交流的灵活性。两国在寻找共同分母或最大公约数时,关键是要逐步缩小民间的认识差距。当然,这就需要很长时间,短期内不会立即有成效。但如果不扩大民间的交流,就无法缩小已经广泛形成的认识差异。经常说,中韩关系是“搬不走的邻居”,问题是必须改变“要搬走”的想法。如果不改变这种所谓“要搬走”的想法,那么这句话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摘编:李熙玉,“中韩青年一代的经验交流是“嫌韩”、“嫌中”的最好解决方法”,韩国《首尔新闻》,2022年7月18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