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我院沈国威、张明杰老师参与编纂:《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一辑出版暨东亚知识环流学术座谈会在沪召开
( 发布日期:2023-10-18 阅读:次)

历经六年的策划筹备,由章清、陈力卫任主编,张明杰、陈捷、陈继东任副主编的《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一辑(28册31种)于2022年12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23年9月14日,《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一辑出版暨东亚知识环流学术座谈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西主楼2801室举行,此次会议由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上海古籍出版社、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联合主办,二十余位专家学者及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出席会议,与丛刊编校者和来自国内外多个科研机构的整理研究者,就丛刊整理编辑过程中的发现与收获展开了热烈讨论。 

1697601220472.png

图1:《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一辑出版暨东亚知识环流学术座谈会

日本汉文文献的历史悠久。日本与中国的文化交流非常早,而且日本引入中国文化的程度也非常深。近代以来,日本汉文文献一方面承袭了江户以降的重视历史书的传统,另一方面,由于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而来的危机感,也促使日本大量从中国引进早期耶稣会士以及中国人写作的西洋文明介绍,诸如《职方外纪》《瀛寰志略》等书。经由中国吸取西洋文明之养分,这也说明了东亚文明走向现代化的历程是整体、交叉而互相学习的。在此之外,日本大量翻译西方著作,诸如《万国史》《欧罗巴文明史》等,对中国史学界曾产生很大影响。而以“兰学”形式吸收西洋文明,则又以汉文形式传播于学者间。原因在于他们以为译者能翻译西洋道德之精髓,正因其基础在汉学故。

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评论实际上多来自日本历史书,如《万国史记》。这一时期的日本汉文书籍内容丰富,包含史地、政法、哲学等,虽本为面对其国人,但由于同文之便利,中日文化交流极其直接,故而对中国的影响不言而喻。我们能在康有为、章太炎等人的史料中发现大量的日本汉文著作痕迹,即为明证。由于中国石印发达,翻刻极其快速,传播也非常便捷。1898年,康有为上折号召“广译日书”,得到广泛响应,故进入20世纪后,中国人翻译日本人著作出版的数量剧增。中日文献的交流更加普遍而频繁。而以日本汉文版直接翻刻,去掉日本训点称为华刻本,非常便捷,据统计即有376种之多。

学界对于日本汉籍有较为成熟的研究与运用,中国的古籍整理常常运用日本藏某善本作为底本等。对于近代日本的“西学”文献也已有较多研究。但目前学术界对近代日本的汉文文献还缺乏足够的重视,相关研究还有待加强。章清、陈力卫在丛刊总序中表示:“两种文明的交流,往往凭借书刊这样的出版物,并且主要通过翻译的方式推进,中日之间的交流,在进入近代以后,仍能通过汉文撰写的文献展开,无疑是文化交流中颇为特殊的事例,值得高度重视。此类文献产生的背景,以及对于近代中日文化交流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在此也有必要略加说明。重点在于,以汉文作为表达的‘载体’,实际牵涉出一系列问题,既需要了解日本人的汉文书写的历史脉络,也有必要解析此类文献在中日文化交流中发挥了怎样的影响。”  

本次会议由丛刊主编,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章清教授主持。丛刊主编,日本成城大学经济学部陈力卫教授首先介绍丛刊的基本情况。陈力卫教授说明了策划这套丛刊的出发点,偏重于选取三类文献:影响日本近代化进程的汉文著作、对晚清中国士人影响巨大的日本汉籍、甲午战争后为中国所翻译的“实用”类的著作,以此来加深理解日本近代化过程与中日文化交流的实际状况,并为翻译史、概念史的研究提供确切的基本材料。他表示,通过收集汇总日本汉文著述,从史料价值而言,能从中找到当时清国公使馆员黄遵宪未曾收录于《全集》的文章,发现章炳麟未被收录的序跋,同时可以弥补日本语研究中汉文资料的不足;从研究价值而言,既是把握日本“现代性”成长的资源,也可据此了解近代中国在“转型时代”对于新知的采集,如何发生由“西学”到“东学”“新学”的转变。他希望两辑丛刊的编辑出版,能为中日学界做出贡献。

讨论环节由与会各位专家发言。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特聘资深教授葛兆光认为这套丛刊是非常重要的成就。首先,他认为要认识到晚清期间日本对中国的影响,谭汝谦《中国译日本书综合目录》中曾揭示1895 - 1911年间介绍西学的书籍多是译自日文,可见“西潮却自东瀛来”。其次,传统中国学术向现代转型,他曾归纳有四个特征:历史缩短、空间放大、眼光向下、以文化(明)史替代王朝轮回的政治史书写,这四个方面均受到日本的影响。再次,中国人书写的中国通史、哲学史、文化史、文学史、建筑史等都受到日本方面的直接刺激。章太炎、梁启超、罗振玉、王国维等对历史学领域影响最大的人是时都有在日本的经历,并受到日本学术新趋向的影响。王国维《咏史二十首》所述对历史的看法基本受日本历史著作的启发。因此,他最后总结,这套丛刊的意义在于回头清理我们自己的思想知识资料从何而来。

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吕健认为,出版书籍的好坏决定出版社地位的高下,这套丛刊的高质量是得到公认的。丛刊主要分两部分,即资料影印与书目解题。章清、陈力卫教授的团队对资料影印的质量要求精益求精,曾亲自与负责影印的厂家进行沟通接洽,同时对书目解题的学术性要求极高,保证了丛刊水准的高质量。他提议,将书目解题以一本研究专著的形式出版。最后,他提出除了关注汉籍流至海外的情况,还可以关注在海外刊刻的汉籍与外国人利用汉文书写的文献。他期待丛刊第二辑的出版,并获得更大的学术影响。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罗长远教授代表学校祝贺座谈会的召开。他提到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培养大量学术人才,出版众多高质量成果,尤其是出版如此大部头的丛刊,他希望各位专家学者继续支持中心的日后工作。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熊月之认为,这套丛刊的出版价值极高,功德无量。他曾做过数据统计,1900 - 1911年十年间翻译新书的数量超过了以往的九十年,其中85%以上是自日本翻译而来。另外,中国的逻辑学、哲学等学科体系,相关学科的名词均受到日本影响,可见日本对近代中国的影响巨大。丛刊由跨国学者合作搜集整理资源,保证了丛刊的学术质量。丛刊的出版帮助我们认识中华文化是如何博采众长发展到今天的。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邹振环、日本关西大学外语学部教授沈国威、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陈正宏、复旦大学古籍部研究馆员眭骏、复旦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陈建华、复旦大学日语系教授王升远、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副教授李永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张业松、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编研部编辑王嫣雯、上海古籍出版社副总编辑胡文波、上海古籍出版社编辑张祎琛、《学术月刊》编辑部编辑周奇,先后在会议中发言,表达了对丛刊出版的祝贺,就丛刊在中日文化交流、书籍史、出版史等领域的学术价值展开热烈的讨论。日本东京大学人文社会系研究科教授陈捷、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张明杰、日本青山学院大学国际政治经济学部教授陈继东、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孙青、曹南屏代表丛刊的编校整理者发言,讲述了参与丛刊编辑、撰写书目解题的收获与体会。 

据悉,本丛刊的篇幅将达到100册,第二辑的编辑、出版工作也已正式启动。

640.jpg

图2:近代日本汉文文献丛刊·第一辑

章清、陈力卫主编,张明杰、陈捷、陈继东副主编

2022年12月出版,5800.00元


附 各册目录及整理者


第一册  日本外史(卷一至卷十一)/乐敏 整理 

第二册  日本外史(卷十二至卷二十二)/乐敏 整理

第三册  国史评林(卷一至卷四)/陈力卫 整理 

第四册  国史评林(卷五至卷八)/陈力卫 整理 

第五册  近古史谈/陈力卫 整理;近世史谈/陈力卫 整理;近史偶论/陈力卫 整理 

第六册  日本名家经史论存(卷一至卷五)/李华雨  陈捷 整理 

第七册  日本名家经史论存(卷六至卷十)/李华雨  陈捷 整理 

第八册  日本名家经史论存(卷十一至卷十五)/ 李华雨  陈捷 整理 

第九册  鸦片始末/章清 整理;洋外纪略/章清 整理;远西纪略/章清 整理;隔鞾论/章清 整理 

第十册  尊攘纪事/陈捷 整理;订正尊攘纪事补遗/陈捷 整理

第十一册  西洋史记(卷一至卷六)/陈力卫 整理 

第十二册  西洋史记(卷七至卷十一)/陈力卫 整理 

第十三册  繙译米利坚志/陈捷 整理  法兰西志/陈捷 整理 

第十四册  万国史记(卷一至卷十)/章清 整理 

第十五册  万国史记(卷十一至卷二十)/章清 整理 

第十六册  万国通典/乔志航 整理 

第十七册  元明清史略/陈继东 整理 

第十八册  增补元明史略/陈继东 整理 

第十九册  清史揽要/陈捷 整理;满清史略/陈捷 整理 

第二十册  清朝史略(卷一至卷六)/章清 整理

第二十一册  清朝史略(卷七至卷十一)/章清 整理 

第二十二册  支那通史/曹南屏 整理 

第二十三册  新编东亚三国地志/张明杰 整理;五大洲志/张明杰 整理;万国地理课本/张明杰 整理 

第二十四册  法越交兵记/张明杰 整理 

第二十五册  近世大战纪略/孙青 整理;欧亚风云录/孙青 整理;最近支那史/孙青 整理 

第二十六册  大日本维新史/曹南屏 整理  西国新史/曹南屏 整理 

第二十七册  东洋新报(第一至第二十三号)/章清 整理 

第二十八册  东洋新报(第二十四至第四十七号)/章清 整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