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东亚视域下的中日文化关系——东亚艺术的本真、延连与演变”国际学术研讨会
( 发布日期:2023-11-09 阅读:次)

2023年11月6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主办,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东亚研究院承办的“东亚视域下的中日文化关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太平洋大酒店顺利召开。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先生及其夫人,与来自中国社科院、浙江大学、韩国蔚山大学、日本东北文化学园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齐聚钱塘江畔,就本次国际会议的主题——“东亚艺术的本真、延连与演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探讨。

1699515947586.png

大会合影

本次国际会议的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院长、东亚研究院院长江静教授主持。

1699515986710.png

江静院长

国家杰青、浙江工商大学校长王永贵教授致开幕辞。王永贵校长从浙江工商大学的办学历史、特色与我校东亚研究院在中日交流、学术研究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等方面做介绍,随后,他从历史与现实的维度指出,中日间友好交流源远流长,从唐代鉴真大师东渡日本弘法到近代以来浙江的朱舜水、章太炎、鲁迅等先贤赴日交流,及至新冠疫情爆发初期中日守望相助所留下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佳话是两国人民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见证。王校长强调,东亚间友好交流的历史与当下不断印证“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并对鸠山由纪夫先生关心中国发展,身体力行推动中日友好交流与合作表示钦佩,衷心希望此次面对面交流,能够为中日友好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和智慧支持。

1699516011925.png

王永贵校长致辞

在热烈的掌声中,鸠山由纪夫以《世界的趋势与东亚共同体——友爱及命运共同体》为题发表演讲。面对当今动荡不安的世界,鸠山由纪夫表示,国际关系应有之态是各国在尊重自我的同时,亦应尊重他国。他将这种精神称作“友爱”,即不可仅与价值观相同的国家友好合作,而敌视排挤价值观不同的国家,是应构筑一个不同价值观的国家之间亦可相互理解、尊重与合作的国际社会。鸠山由纪夫认为,中国秉持传统文化中“仁”和“恕”的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世界和平作出重大贡献。他特别提到中国为沙特阿拉伯与伊朗的关系正常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我认为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很重要。”鸠山由纪夫说,只要中国和日本在友爱精神、恕道的精神上发挥领导作用,共同体就一定会成立。鸠山由纪夫呼吁构建一个充满友爱的社会,而这需要通过不同国籍、文化、习俗和信仰背景的人们充分沟通与合作才能达成。他对现场所有人发出邀请,“请大家去日本走走看看,去体验日本、与日本人民建立亲密联系。”呼吁大家共同努力,不要对中日的未来失去信心。

1699516032032.png

鸠山由纪夫演讲

在鸠山由纪夫特别演讲后,本次国际会议研讨部分正式开始。大会共有三个议程,第一个议程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学术副院长姚琼副教授主持。

1699516065714.png

姚琼副教授

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王勇教授以《“汉字民族”的过去与未来》为主题做本场第一个报告。王勇教授从2009年鸠山由纪夫先生就任首相之时提出的“东亚共同体”谈起,并进而提出他对此颇具前瞻性的构想的反思,即“共同体”的理路与根基为何?王教授结合1986年中、日、韩、越四国学者于东京举行的“汉字文化的历史与将来”国际会议指出,民族的首要特征即在于“共同的语言”,民族语言与民族命运息息相关,但同时,民族语言也造成了民族间沟通的困难,因此力求跨民族沟通的翻译与世界语创制的尝试由此而生,但是没有具体的民族作为依托,世界语的构想就如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终究难成气候,由殖民侵略而兴起的国际性语言往往也会因为历史正义而被弃绝。与此相反,东亚各国共享汉字的历史,从7至19世纪末的一千余年间,汉字作为东亚诸国之间笔谈沟通的共同文字,事实上汉字就已成为东亚的“世界语”,尽管近代以来西力东渐,汉字文化圈在东亚趋于解体,但是汉字的表意功能与作为连接东亚各国之间的文化纽带依然给了我们畅想“汉字民族”在未来再次崛起的愿景。

1699516053398.png

王勇教授

本场的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国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任张建立研究员,他的发表主题为《从风炉到地炉:日本茶道本土化的特点浅析》。张主任认为,在日本茶道中,“风炉”与“地炉”是生火烧水的重要道具。“风炉”在东山时代就已经被使用,“地炉”也随着日本茶道的创立而日益得到重视。尽管“风炉”与“地炉”的名称、形状、制造方法,还是其功能及蕴含的文化理念等,皆可溯源至中国文化,但绝非对中国的“风炉”与“地炉”的简单翻版,而是加入了诸多创意。张主任就中日两国的“风炉”与“地炉”在制造方法、形状、功能及蕴含的文化理念等方面的异同进行介绍,将日本茶道本土化发展的特点总结为哲理具像化,宗教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1699516080152.png

张建立研究员

本场的第三位发言人是来自韩国蔚山大学日本语学科的鲁成焕教授,他报告的主题为《韩国佛画中的日本妖怪》。鲁教授指出,首尔兴天寺《甘露图》中的风神和雷神在韩国绘画史上具有极其独特的特征。描绘这两位神祗的《甘露图》在韩国仅出现在兴天寺,几乎不见于其他地方,这被视为一种突变。然而,这些特征在日本的佛教绘画中非常常见,绝非罕见之物。因此,兴天寺的《甘露图》中的风神和雷神很可能受到了日本的影响。尤其是兴天寺的风神和雷神的形象与近代日本画家桥本雅邦(1835-1908)作品中的风神和雷神异常相似,这两幅作品中的风神和雷神如同孪生兄弟一般相似。因此,从这一点来看,朝鲜的画僧们很可能受到了桥本雅邦作品的影响,将风神和雷神描绘在兴天步的《甘露图》中。

1699516094661.png

鲁成焕教授

本场的第四位发言人是日本东北文化学园大学经营法学部的王元教授,他报告的主题为《文化与政治中心的乖离对古代中国国家观的影响》。王元教授从“王朝发祥地”“都城”“商圈”等诸多概念的解读出发,探讨了古代中国统一王朝的“政治中心偏西”和“思想文化中心偏东”的现象,以及这种现象对古代中国国家和世界观的形成的影响。

1699516115092.png

王元教授

本次会议的第二个议程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哲学系主任柴可辅副教授主持。

1699516225193.png

柴可辅副教授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汪小洋教授以《东亚地区墓室壁画的遗存分布与研究意义》为题做了此议程的首场报告。世界墓室壁画有三个遗存集中区域:中国及周边地区、地中海沿岸地区和中美洲地区。东亚地区中,中国、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墓室壁画遗存丰富,各有自己特色。汪小洋教授表示中国墓室壁画在东亚及世界范围内呈现无与伦比的价值以及一带一路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中国墓室壁画遗存有完整数据;其次,中国墓室壁画发展形态最为完整;再则,中国墓室壁画促进了文明交流。最后,中国墓室壁画在文明古国层面上具有明显张力。

1699517484189.png

汪小洋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刘中玉的报告题目为《〈风会图〉中的晚明形相》。刘老师认为,透过艺术作品来观察一时代文化观念之变迁,是推进文化史研究的有效路径之一。刘中玉副研究员从与消费市场关联密切的艺术作品生产出发,把反映晚明市镇风貌、民众生活的风俗画作为考察对象,以图像制作和传播过程中所折映的历史讯息,对当时文化迁流的艺术“形相”作出阐释。

1699516260183.png

刘中玉副研究员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国栋的报告题目为《民俗学视域下的三角缘神兽镜与前方后圆坟》。李国栋教授认为中国东汉时期的神兽镜和尚方规矩镜的镜背纹样旨在表现“山环水绕”的神仙世界,但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镜背纹样则强调三角形与圆形的组合,体现出蛇信仰与太阳信仰的一体性。而“前方后圆坟”的形态特征与“三角缘神兽镜”的纹样特征形成完美互证,证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镜背纹样确实可以被理解为蛇信仰与太阳信仰的组合,这一点正反映出“邪马台国”是通过统一信仰而形成的稻作联邦。

1699516272109.png

李国栋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中文与历史学系助理教授凌超的报告题目为《回文小篆经纤指:韩约素篆刻与女性身份的塑造》。凌老师认为,在印谱图录和历史文献中记载的近代以前的篆刻家中女性屈指可数。韩约素活跃于明清之际,是第一位获得广泛认可和推崇的女性篆刻家。由于她的印章很少保存在印谱中,因此对她的研究很少。凌超副教授通过不同材料对该人物的历史考察,为我们理解篆刻史、晚明女性在文人社群中的角色以及将个人才能塑造为文化“商标”提供新的视角。


1699516290745.png

凌超助理教授

第三个议程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日本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磊副教授主持。

1699516303016.png

徐磊副教授

本场第一位发言人为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副教授李幸哲,他以《中韩日现代茶道概念的形成和特征》为题做了此议程的首场报告。李教授认为,茶文化自东亚诞生以来,已成为全世界人享有的文化。而东亚的茶文化则是在中韩日三国主导下相互影响发展起来的。中国大陆形成的茶文化在传播到韩半岛后,再东渡到日本列岛,与当地民族文化融合,形成相似而又不同的茶文化风格。到了近现代,中韩三国的茶文化适应了各自的历史环境和社会需要,形成新的风格。针对这种体现在茶文化上的东亚普遍性与特殊性问题,李幸哲副教授介绍了中韩三国现代茶道概念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

1699516323203.png

李幸哲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与书法艺术学院的韩天雍教授做第二个报告,他的题目为《日本三笔三迹对中国书学的受容》。韩教授以平安时代作为考察日本书法吸收中国书法的案例,他认为平安时代是一个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是日本书道史上的黄金期。在这个时代,初期涌现了平安三笔,即空海、峡峨天皇、橘逸势,中期又出现了日本三迹,即小野道风、藤原佐理、藤原行成;后期兴起了假名书道,从而形成了日本独特的“和样”书道,与大陆称之为“唐样”的书法形成了双峰对峙的两大阵营。因此,一部日本的文化史同时也是一部外来文化的吸收史。在不同的时期里,来自中国大陆的书法潮流随着中国王朝的更替,像不断起伏的波涛一样涌入日本。

1699516337455.png

韩天雍教授

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副教授柴可辅的报告题目为《主体叙事的建构:论东亚艺术的“东亚性”》。柴教授认为,在艺术史上,“东亚艺术”并非东亚地区的观念自觉,而是作为某种“旁证”素材,发生于欧洲艺术叙事的近现代折变之中。因此“东亚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日本主义”绘画谱系建构中所发生的语义扩张与概念周延。这也使得我们今日所谈论的“东亚艺术”,其语义结构基本是接受于欧洲的叙事框架。鉴于此,柴可辅副教授认为“东亚艺术”研究应当有意识地唤回“东亚”这一主词,使其成为自身的意义主体。“东亚艺术”的东亚性建构是寻回“东亚艺术”主体性的必由之路,也是东亚文化自我认知的内在要求。“东亚艺术”不应仅仅锁定于狭义的艺术形式特征化,而应将之嵌回东亚历史、东亚生活、东亚价值观的宏大语境,以一种自立的本体意识营造其叙事意义。

1699516355701.png

柴可辅副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书法系副教授钱伟强的学生高兴代替导师以《杨守敬与清代金石学体系的东传》为题做了本次会议的最后一场报告。中国金石之学自宋代始至清中期已臻于鼎盛,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学问体系。相较之下,同时代日本对于金石文字的研究尚处于蒙昧阶段,直到1880年杨守敬作为清朝驻日使馆随员赴日,并在日本传授金石之学之后,这才真正意义上拉开了日本金石学研究的帷幕。通过对杨守敬在日本金石学活动的历史考察,高兴指出此类研究无疑是研究日本金石学史、书法史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史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1699516368157.png

高兴同学

在全天三场精彩的论文研讨议程完毕后,徐磊副教授主持了本次国际会议的闭幕式,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副院长吴光辉教授和南京师范大学东方研究中心主任林敏洁教授分别做了大会总结发言。吴教授总结道,本次大会的学术报告紧扣会议的三个关键词“本真”“延连”与“演变”,共同反思了东亚艺术的东亚性,并认为东亚艺术是东亚思想与东亚历史延连与演变的见证。

1699516438655.png


大会第二位闭幕发言人林敏洁教授从规格高、站位高、专业度高三个方面评价了本次会议,并表示所有学者的发言都体现了东亚文化的传承性与深刻性。最后林敏洁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祝贺。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以“东亚艺术的本真、延连与演变”为主题,探讨东亚各国艺术文化的融摄互动与古今流变,并将从艺术文化的视角深入考察东亚文化传统的现代价值及发展趋势,相信本次会议将为中日文化交流和两国民间交往提出有益的借鉴。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落下帷幕。

1699516450750.png

林敏洁教授

撰稿:刘旭、王侃良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