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下午,应我院邀请,日本关西大学名誉教授内田庆市在下沙校区东语楼202会议室举办了一场主题为 ‘伊索寓言东渐并论“翻译是什么”’的精彩讲座。
本次讲座由我院沈国威教授主持,许海华、王侃良老师以及来自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二十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讲座。讲座伊始,内田教授首先从“什么是文化交涉”这一问题出发,列举了几个典型性的例子,如丝绸之路起源于西汉跟西域的往来、西学东渐表现为16世纪末基督教传来的科学文明等。随后内田教授继续说明文化交涉的载体包括物、人和语言,同时强调语言的重要性,即出现新的东西便会产生新的语言。之后又提到利玛窦所带来的“东西”,包括天主画像、天主经、十字架、自鸣钟、西琴等,并解释到乾隆尤其喜爱自鸣钟,而西琴便是现在的钢琴。此外,利玛窦还带来了凹凸画,一般来说中国的绘画注重平面性,而西洋则更倾向于立体性。内田说到:“传教士来外国传教时,不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会带来《伊索寓言》和《圣经》。”而伊索在传播至中国时,汉译伊索呈如火如荼式发展,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罗明坚的《诗集》《通俗故事》、利玛窦的《畸人十篇》、罗伯聃的《意拾喻言》、周作人的《伊索寓言》等。《拜客问答》《拜客训示》由利玛窦所写,其中出现了声调符号及送气、不送气的微妙变化,者表明传教士的语言反映了当地方言的变化。
接下来内田教授又提及清代的伊索,如米怜撰写的《察世俗》;罗伯聃作为当时英国的外交官,同时也是当代最好的北京话达人,其所著《意拾喻言》中的“意拾”一词是Aesop的英译,包括南京音和广东音,可以说他的作品是“披着中国衣裳的伊索”。罗伯聃的翻译观也十分新奇,他认为这是异文化接触、异文化传播、异文化接受的一种方法,而尽量靠近对方的思考和文化是一种积极的同化。随后内田教授又继续提到《意拾喻言》以后的汉译伊索,包括《伊娑菩喻言》,那“意拾”其实就是“伊娑菩”,其包括刊本、和刻本、单行本等。随后进入第二部分,内田教授继续提出到底是伊索东渐还是伊索西渐的问题。敦煌文书中伯希和收藏的文件中出现希腊语的“伊索”;粟特语的摩尼教文献里有伊索的故事;维吾尔族的摩尼教文献中也出现了“伊索”的名字。且《意拾喻言》中有《齐人妻妾》章与《孟子·离妻章句下》、《譬喻经》的情节大同小异,细节方面有所差异。由此内田教授认为:“伊索东渐还是伊索西渐,都有可能。人的看法也许本来是一样的,所以很有可能同时在各个地方发生。”其后内田教授又继续谈论“把话回到翻译是什么”这一板块,一般认为“翻译”即把别的语言词汇置换成自己语言的词汇,实则不那么简单。如Dog=犬=狗,其等值是形式还是声音?“狗”和“dog”不是看得见的“形式”,而是看不见的“价值”,这个价值即是把某个民族的思维和文化集合。这时翻译不仅是语言的问题,也是文化的问题,或者接受文化的态度和方法的问题。内田认为翻译时可以采用三种方法。其一只用“熟语”,尽量避免“生语”,宁可使用原语;其二是完全同化为对方的语言和衣裳;其三是不论是“熟语”或“生语”,都勉强翻译为对方的语言。其中采用第一个方法的便是马礼逊,第二种方法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罗伯聃,采用第三种方法的则是中国人严复或林纾。其后内田教授从肯定·否定·疑问等方面具体分析了中英日三国语言的微妙差别,如:日本语:「おい、無視するのかよ?」英語:“Hey,Don’t ignore me!”郵便局は何時まで開いていますか?邮局几点关门/开到几点?内田教授发言结束后,师生纷纷举手发言提问。同学们就“为什么日语的肯定句翻译成中文会变成否定句”及关于“伊索东渐”和“伊索西渐”的定义和判断进行询问,内田教授对此进行耐心解答。最后沈国威教授作出精彩点评和总结,他认为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学会积累和思考,翻译亦是如此,并对内田教授的到来及所作精彩讲座表示衷心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