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4日,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林月惠研究员在下沙校区A314教室做“东亚儒学系列讲座”的第二场讲座,主题为“韩儒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兼论与王阳明体用观的比较”。本次讲座由我院哲学系安谧老师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绪琴教授、我院柴可辅主任、刘旭、徐康等多名哲学系老师和五十余名同学参加了本场讲座。
讲座伊始,林教授介绍到本次主题是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与王阳明体用观的比较研究。之所以使用体用观作为比较的载体,是因为体用观作为思考框架对于理解宋明理学能够提供很大帮助。之后林教授又介绍了朱熹和王阳明体用观的特征。她提到,朱熹的体用观是二元性的思考,而王阳明则是一元性的思考。其次,林教授提到,韩国学者崔在穆认为王阳明和郑霞谷的体用关系全然不同,原因在于他认为王阳明的体用观可以循环往复,郑霞谷的体用观不可往复。林教授对此存在异议,也是本次研究的起因之一。
在讲述良知图之前,林教授首先分析了郑霞谷良知图的撰写动机:一是回应其师朴世采为何自己选择阳明学,而非是其师的朱子学;二是来自性理学者闵诚斋的辩论交锋。由于对朱子学的路径依赖,闵诚斋误解了王阳明所言“良知”“心即理”等诸义。郑霞谷为此做良知图以回应闵诚斋。之后林教授又补充了影响郑霞谷学术的两个因素:一是在34岁病危的亲身体悟,导致郑霞谷选择以阳明学为学术立场;二是他的学术是从栗谷学派的论辩中发展起来的,自然受到“少论”朱子学派的影响。而良知图也自然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影响。
良知体用图是以良知为圆心而展开的,外围绕着性圈、情圈、万物圈三圈。林教授依次为我们概述了三圈文字所代表的内容。在概览完全图后,林教授便为我们详解图中的命题。首先是性圈,“良知”是“心之性”,代表着“良知之体”,“心之本然”。首先心之性是出于心之所有,所以是心即理,且又是出于性之本然,所以是天理。因此这个“理”是出自人之本性的,而不是鸟兽草木之灵。所以对于王阳明而言,“心即理”最核心的意义是伦理意义上,然后再从伦理意义扩展到天地万物。林教授说,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与天地万物的关系是一种感应的关系,而并不是朱熹所说的“心”去包罗天地万物这种认知关系,而郑霞谷也很好把握了这一点。然后是情圈,“良知之用”作为“心之体”的发用,强调“心”的主宰作用。林教授给我们简要补充了朱熹对于心性情问题的理解。朱熹是一种分解性思考,把性情二分,分作为体用,而心作为二者之间的枢纽。而郑霞谷把朱熹的分解式思考仅保留在表面,而在内部同王阳明一致,将心性情三分,理气二分的思维架构所打破,从心统性情转化到良知统性情,使得性变成良知之体,情变成良知之用。最后是万物圈,天圈标示着“良知”与“心”“理”“道”“天”相等;而地圈代表着良知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联,表示良知与万物一体无间。天地二者代表着良知本体与致良知工夫,致良知工夫落实在五伦与天地之位育达至“万物一体无间”上,意味着本体不离工夫,是体跟用的关系。
随后林教授介绍了郑霞谷为解释良知图所作的丽明图。丽明图不难理解,第一层火之性代表着性圈,第二层火之情代表着情圈,第三层全体皆火代表着万物圈。但林教授受制于其知识圈的限制,无法完全理解为何选择火作为良知的比喻,并鼓励学生在这个问题积极探索。
讲述完体用图之后,林教授对王阳明与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进行了比较。首先林教授将王阳明的体用观分为四个面向,包含直接与间接各两个面向。直接体用关系有二:一为良知本体之体用,良知之体发出良知之用,良知发出良能,良知没有动静之别,其体用是动态的,并且就良知而言,体一定要发用,不发用的体不为体;二为本体与工夫之合一,良知即本体,致良知即工夫。对本体的理解决定了对工夫的理解,理解了本体无内外就理解了工夫无内外。而间接的体用关系也有二:一为良知与见闻之知,二者不同源而独立。良知是第一义的,当良知作主将见闻之知吸纳进来作其表现则能让见闻之知发挥更好的作用,林教授通过如何帮助癌症亲友、原子弹的作与用的例子生动地解释了良知与见闻之知的体用关系;二为良知与七情的体用关系,人皆天然有七情,若良知作主则七情不会有偏差,良知对七情有转化作用。之后林教授还举了亲友亡故时的大哭非哀,而为乐的例子来解释王阳明认为乐是心之本体,此处心安即是乐。林教授后又解析了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其体用观也是体用一源的,限定于良知。郑霞谷的体用观从心统性情转变为良知统性情,从性体情用转变为良知之体用。
因而王阳明与郑霞谷的良知体用观的相同点在于均限定于“良知”“体用一源”“体用循环”。不同点在于,郑霞谷的良知之体用由性体情用转化而来,郑霞谷坚持即体即用,而王阳明坚持即用即体,郑霞谷的良知之用含有四端与七情,而王阳明不含。林教授还通过文献证明了郑霞谷充分理解阳明良知体用观中“即用即体”的显教特征,以回应崔在穆教授的观点。而后通过图示向我们再次阐述了王阳明的“即体即用”,通过对致良知的解释,回答了任情纵欲的问题。之后又对四端七情进行了探讨:对郑霞谷而言,四端七情是良知之用,但七情如果没有良知作主,则可能表现为恶。
讲座的结尾部分,林教授总结了朱子、王阳明、郑霞谷的体用观,同时也回应了崔在穆教授对于王阳明和郑霞谷的阳明学全然不同的看法,她认为王阳明和郑霞谷的体用观都是动态性的,而失去动态性才会导致“任情纵欲”之弊。因而,尽管思想土壤不同,郑霞谷和王阳明两者的体用观仍是殊途同归的。
在互动交流环节,林教授鼓励大家积极提问,而台下同学就“心之体的感应关系”,“良知体用图和丽明图的差异”提问,林老师也作了耐心细致的解答。随后,安谧老师对此次讲座做了总结,指出阳明学作为宋明理学的高峰之一,对于理解整个宋明理学的架构起到关键作用,并同林教授探讨了关于见闻之知作为间接体用观的问题。最后,安老师对林教授的到来再次表示欢迎和感谢,宣告了本次讲座的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