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我院研究员阿德汉·赛义德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采访: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视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合理化传承
( 发布日期:2024-07-17 阅读:次)

6月28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阐释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贡献和时代价值,引发海内外热烈反响与广泛共鸣。70年前,中国领导人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自诞生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跨越时空而历久弥新,被世界各国普遍认同和遵循,成为现代国际关系的重要准则。习近平主席指出,70年前,面对热战的惨痛浩劫和冷战的分裂对峙,那一代人为了维护和平、捍卫主权,给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历史答案。这个答案经受住了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不仅没有褪色过时,反而焕发出更加引人注目的光芒。此次纪念大会向世界释放出怎样的积极信号?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历史背景与时代意义?如何在新形势下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传承、弘扬与升华这一原则?为解读以上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巴基斯坦参议院国防委员会前主席、巴中学会主席穆沙希德·赛义德(Mushahid Sayed)、英国萨塞克斯大学荣休教授唐迈(Michael Dunford)、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黎巴嫩籍研究员杨航(Adham Sayed)。三位学者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具有宝贵的时代价值、鲜明的现实意义。在世界变乱交织、国际风险陡增的今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中国智慧、亚洲智慧的凝结,依然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压舱石,为一个动荡不安、呼唤和平的世界持续注入正能量。


影响遍及世界


1954年6月,在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为内容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中国与印度和缅甸相互关系的准则,分别写入中印、中缅联合声明。随后,在1955年于印度尼西亚召开的万隆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被引申和发展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

谈及此,唐迈表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正式提出,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创举。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地区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事业蓬勃发展,世界殖民体系土崩瓦解。在此背景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出现,满足了新生国家维护国家主权、发展民族经济的渴望。

唐迈进一步阐述称,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不结盟运动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原则,被载入一系列重要国际文件。例如,1970年第二十五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通过的《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也都明确采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我作为外国嘉宾参加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70周年纪念活动的分论坛,感到十分荣幸。”赛义德对记者表示。在他看来,习近平主席在此次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对于当代国际政治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时代价值。作为首个非西方的、以拒绝“强权即真理”为特征的全球秩序愿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初衷,是试图对霸权主义、帝国主义、军国主义进行纠偏,从而为国与国关系的良性发展开辟新路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虽最初诞生于亚洲,但如今影响已遍及世界,尤其在广大发展中国家中赢得了广泛赞同。

在杨航看来,习近平主席在此次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对其外交政策关键性方向的再度宣示,让世界人民看到了通往美好新世界的希望。70年来,中国始终专注于尊重和遵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习近平主席在此次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向世界传达了这样一个重要信息:即使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性强国,但依旧不会放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且将始终依靠这一原则来解决国际分歧。


新形势下的传承、弘扬、升华


在此次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主席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分别称为70年前的“历史答案”、70年后的“时代答案”。对于二者之间的关联,习近平主席作出以下重要论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脉相承”,“是新形势下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好的传承、弘扬、升华”。

唐迈对此十分认同。在他看来,无论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根植于协和万邦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天下”“关系”“共生”等概念为特征的中华文明价值观,与奉行自由主义、个人主义至上的西方文明价值观,有着根本性不同。这种差异决定了中国所采取的国际交往理念,不同于西方以“小院高墙”和“脱钩断链”为特征的外交政策倾向。

赛义德认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是中华文明积淀的智慧结晶,为全人类发展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直以来,中国人民不懈追求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价值观,深深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这种独特的哲学理念,已使得和平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镌刻在中国人民的基因之中。如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均已上升为国际共识,二者必将为全球未来政治与经济发展奠定深厚的理论基础。

杨航谈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视为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合理化传承。70年来,国际关系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鉴于此,有必要提出、塑造并形成新颖的国际关系理念,这一理念应既保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有核心内涵,又符合当今时代涌现的新特征。就此而言,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即是时代召唤的结果。

“对于国与国命运交织、休戚与共的客观现实,习近平主席有着睿智的判断。今天,人类必须在战争与和平、对抗与团结、停滞与繁荣之间作出选择。面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的重大课题,习近平主席给出了积极的回应,从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新挑战提供清晰的思路。”杨航说。


和平是历史潮流


当前,国际格局正在经历着深刻调整与转型,世界面临多重挑战与危机交织叠加的现实,地区复杂热点议题层出不穷。对此,唐迈感叹道,习近平主席以一种深邃的观察视角,认识到了我们所处的世界面临的问题和缺陷,并为之提供了解决方案。习近平主席强调,要共同维护好不干涉别国内政这一“黄金法则”,共同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搞阵营对抗和各种“小圈子”,反对强迫别国选边站队。习近平主席的鲜明态度充分彰显了中国拒绝“丛林法则”,不走“国强必霸”的路子,以及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会另起炉灶或唯我独尊的决心。

唐迈补充道,时间是最好的试金石。70年的岁月流转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未曾过时,也不曾被淡化或削弱,而是历久弥新、历久弥深、历久弥坚。70年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能够经受住时间的长久考验,关键在于其内容符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符合国际关系发展的本质要求,充分反映了各国对于建立公正合理国际新秩序的强烈愿望。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债务问题的爆发,“全球南方”许多国家发展陷入停滞。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弱小国家内政的干涉,以一些更为隐蔽的形式进行。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旧秩序,使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对于和平的秉持,至今依然具有强大影响力。

“今天,世界人民已经厌倦了受美帝国主义统治影响的旧有国际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一个以帝国主义战争、全球性危机、不公正制裁、单边霸权等为特征的国际现实,正在困扰着世界人民。因此,建立一个真正自由的美好新世界,意味着结束少数大国肆意横加的霸权。”杨航如是说。

赛义德总结道:“今天,我们纪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是为了纪念过去的成就,更是为了呼吁未来的进步。”当前,以中国为代表的“全球南方”国家的群体性崛起,预示着和平、和谐、和睦将成为历史潮流的必然选择。中国对于基于平等和包容的亚洲智慧的贡献是巨大的。中国是通过和平崛起实现发展的国家,未采用过任何征服、殖民、入侵或占领的手段。在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里,人们正在见证西方主导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缓慢瓦解,也正在迎接一个多边主义火炬照亮前行之路的明天。

本文出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4年07月08日),原题为“世界与中国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仍具有宝贵时代价值”。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