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张晓东,音乐学博士,弹拨乐演奏家,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现任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音乐历史、弹拨类乐器演奏和理论研究,并关注民族音乐的传统与当代发展;著有《汉唐时期弹拨类乐器的历史与流变述论》《海上生民乐——上海民族器乐艺术发展史(1949—2019)》等;主持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华民族音乐传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项目“《敦煌琵琶谱》二十五首”、上海市艺术科学规划项目“共和国上海民族器乐艺术发展史”,参与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丝绸之路上的音乐史研究”、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古谱研究”等。
2024年11月14日下午,上海大学音乐学院张晓东副教授做客浙江工商大学,为师生们做了一场题为“中国古代东传日本的琵琶与乐谱”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张晓舟老师主持,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日语系彭溱老师参与对谈,东亚研究院王侃良老师和三十余名本科生、研究生参与讨论。
讲座伊始,张晓东老师首先强调了琵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在唐代之前,琵琶作为抱弹乐器的代表,在中国汉唐时期逐渐发展并兴盛,至隋唐时期达到顶峰。同期,中国的琵琶艺术随着日本遣唐使的活动传至日本,对日本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讲座中,张晓东老师介绍了正仓院所藏的琵琶文物,并对这一重要机构做了详细说明。正仓院,最初是日本奈良东大寺的仓库,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个收藏和保管文物的宝库。所藏文物中,最为丰富的当属琵琶,其不仅在形制上与中国古代历史文献所记载的琵琶相吻合,而且在制作上也展现了唐代的精湛技艺。除了乐器本身,它们的保存状态、装饰风格,甚至使用痕迹,都为后来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信息。可以说,正仓院不仅是日本国宝级文物的守护者,更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者。
张晓东老师还介绍了中国东传至日本的乐谱,揭示了音乐传播过程中存在的解读难题和文化差异。8世纪中叶,随着日本遣唐使来华,中国的乐器和乐谱开始东传至日本,其中包括《天平琵琶谱》和《五弦琵琶谱》等记录了隋唐时期中国宫廷及民间的琵琶乐谱。后来,在中国西北敦煌发现了《敦煌琵琶谱》,其谱式符号与书写体系与日本所存乐谱基本一致,共同构成了研究唐代中国音乐的原始资料,使我们能够窥见唐代音乐的风貌,并推测中国古代音乐的可能形态。
张晓东老师总结指出,中国古代音乐对日本音乐制度、音乐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三种形制的琵琶传入日本后,经过历史的选择,五弦逐渐退出历史舞台,曲项四弦琵琶不断演变出各种不同的形制和演绎手法,其音乐风格也逐渐日本本地化。纵观整个东亚地区音乐,在古代传承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受到中国的影响。这种宝贵的财富,为现当代关联共同研究带来了历史依据。对于各地区乐器、乐谱等对象的研究,不仅是对古代部分的历史考证,更应该放眼其发展规律与异同,从而对现当代及未来的音乐研究提出建设性的理论指导。
讲座最后,张晓东老师展示了复原的唐代琵琶,并演奏了相关曲目,让在场师生亲身体验了古代音乐的魅力。现场互动环节,彭溱老师就唐朝琵琶东传日本的路径、琵琶曲名的含义等问题,与张晓东老师进行了讨论。针对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例如唐朝琵琶谱的记谱方式、节奏快慢等问题,张晓东老师一一做了详细解答。
此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大家的历史文化知识,更激发了大家从“音乐”这个独特的视角去学习研究中日文化交流的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