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27通讯 | 王宏志:翻译与文学之间:文学翻译史和文学翻译研究
( 发布日期:2024-12-27 阅读:次)

主讲人简介:

王宏志,香港大学文学士及哲学硕士,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哲学博士,主修翻译及现代中国文学;现任香港中文大学荣休讲座教授兼研究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兼任教授及博导、文学翻译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兼任讲座教授及博导,湖南科技大学“湘江学者”特聘教授、翻译史与跨文化研究所名誉所长;《译丛》行政主编及《翻译学报》主编。近年主要研究晚清以来中国翻译史,尤专注翻译在近代中英关系之角色。主要著作有:《龙与狮的对话:翻译与马戛尔尼访华使团》《翻译与近代中国》《翻译与文学之间》《重释“信达雅”:二十世纪中国翻译研究》等。

2024年12月20日上午,应我院邀请,香港中文大学王宏志教授于管理楼210教室为我校师生展开了一场题为“翻译与文学之间文学翻译史和文学翻译研究”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关西大学名誉教授沈国威教授主持,我院多名老师、学生积极参与讲座。讲座伊始,沈国威教授对王宏志教授的个人经历及其研究成果作了简要介绍。之后,讲座正式开始。

1735283523015.png

首先,王教授简略介绍了文化转向翻译的主要理念,剖析其重要性及意义,并将讲座内容分三个方面展开: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为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研究带来什么的可能性,二、什么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的概念,三、怎样去书写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在第一个方面,首先,王教授讲到在传统翻译论中存在“原著中心”理论,即所谓好的翻译就是和原著非常相似的翻译,不靠近原著就会被别人诟病。但在另一个方面,翻译文本还得写的通顺,让读者看明白。这就导致了直译与意译的长期之争,这种争执不单单在中国,西方也长期存在着这种问题。其次是“指导性”,在学习如何翻译上,通过著名译者的看法和翻译经验,或者阅读他人对翻译作品的评论,都可以获得宝贵的经验。但无论是直译(忠实)和意译(通顺)之争,还是指导性,这些都是翻译上的问题,而非翻译研究,将这种将传统翻译理论直接用在翻译研究上会造成三个问题,1.不能反应现实、2.不能解释翻译现象、3.缺乏学术性。在1972年,真正的翻译研究随着一位名为贺姆斯的学者在哥本哈根发表了《翻译研究的名称与性质》后才作为一门学术学科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上世纪八十年代翻译研究理论的出现使得国内开始了研究的典范转移,即“从语言到文化的转向”、“从原著中心到译文中心”、“从指导性到描述性”。其中王教授认为“从原著中心转移到译文中心”非常重要,忠实原著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译文对读者产生了什么影响。文化转向之后翻译研究出现了新的转变,1.拥有了崭新的研究视角: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无论是译者还是出版社,其别后都有着复杂的考量;2.崭新的研究领域:翻译研究是翻译现象的研究,不仅限于文本的研究,对于译者的目的、思想和成果也纳入研究当中。王教授举了林纾的例子,林纾作为一名完全不懂外语的译者,通过别人的口述写下了诸多令人追捧的外文翻译小说,最著名的便是《黑奴吁天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动荡不安,励志图强的时代,林纾对书名和内容的修改正是顺应了时代而为。王教授还介绍到中国过去的文学发展分期多以重大事件为划分界限,但历史重大事件对文学的影响并非是同步的,所以1988年以陈平原等学者的《论“20世纪中国文学”》开始打破了政治的文学史分界,并以“改造民族的灵魂”为主体,以“悲凉”为文学美感特征,中国文学也在不断向世界靠拢。

在第二个方面,王教授提出,清末时期中国经过诸多改革,主要是在器物上的学习和实践,对于文学上的翻译起步比较晚,梁启超1898年<译印政治小说序>的发表才标志着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的开始,通过对外文小说的翻译,使原本不具备政治意味的小说政治化,小说内通俗易懂的内容让更多的人思想中有了救国的理念,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政治大方向从“救国”转向了“建国”,文学翻译中原本百家争鸣的广义的政治在不断地向狭义的、具体的政治靠拢,并且文学的翻译也不再是以往外翻中的单一情况,越来越多的中国文学作品被翻译为外文供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思想。自清末开始,文学翻译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文学史中的翻译史是不能不谈的,至本世纪初,第一代的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拥有着“史事编年”、“材料拼凑”、“集体书写”的特点,但同时存在着缺乏论述和创新、不能突显研究成果的缺点,导致了不可能无限覆写的困局。

在第三个方面,随着2005年孔慧怡与2021年谢天振主编的《重写翻译史》出版,文学史的重写得到了启发,文学翻译史研究被揭开了新的一页,与第一代相比,二代主要从个案研究入手,认为“没有个案,无以写史”。以个案研究成果支撑历史著作论述的内容,但是脱离了一代那种资料的罗列,而且更加突显作者的视角、观点和研究成果。那怎样研究翻译个案呢?王教授讲到,“翻译个案研究”是“翻译现象的研究”,“翻译现象”指代译作、译者、读者、赞助者、翻译理论、翻译出版、翻译的流播与影响等。面对不同的个案有着不同的研究方法,我们需要确立特定个案的研究价值,即确定现象,还要说明其学术价值,即描述现象、解释现象。但是单一个案的研究并非彼此独立的,每一个案研究中的学术价值都有相同之处,需要我们寻找更大的学术价值,即整合与回归现象。接着,王教授提到对于文学翻译的描述,往往有着内外之分,内部研究主要在于文学系统的研究、原著的考正以及译文的操控,外部研究注重原著于译文的文学、社会、政治等背景,以及译者、赞助等所有的外在力量。

最后,王教授对讲座内容进行总结,介绍了诸多研究文学翻译史的著名学者,并对文学翻译史的未来进行展望,且鼓励学生积极关注这一方面的研究。讲座结束,沈教授发表感想,沈教授认为缺乏历史感是现今翻译研究的一个缺点,而王教授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把翻译从技术层面提升到了学问的领域。王教授补充道,如果想做好翻译研究,学习历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次讲座在王宏志教授与各位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