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28通讯 | 董少新:东亚海域何以成立
( 发布日期:2025-01-03 阅读:次)

主讲人简介:

董少新,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16-19世纪中欧关系史、东亚海域史和明清史等;已出版《形神之间——早期西洋医学入华史稿》、《葡萄牙耶稣会士何大化在中国》等专著,编著《西文文献中的中国》《全球视野中的明清鼎革》等6部,在《历史研究》《复旦学报》《历史档案》《香港大学中文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目前担任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研究专项“复旦大学东亚海域史研究创新团队”(2023 - 2027)首席专家。

董少新教授2024年12月27日下午,应我院邀请,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董少新老师于东语楼202会议室为我校师生展开了一场题为“东亚海域何以成立”的精彩讲座。

1735867100163.png

本场讲座由东语学院院长江静教授主持,我院多名教授、学生积极参与讲座。讲座开始前,江静院长为董少新老师颁发了东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成员的聘书。江院长代表学院全体师生热烈欢迎董老师的“加盟”,董老师对此表示由衷的感谢。随后,东亚研究院王侃良老师对董少新老师的个人研究经历及其学术成果作了简要介绍。在此之后,讲座正式开始。讲座伊始,董老师就本次讲座召开的背景、目的做了简要说明,并向各位师生展示了本次讲座的大纲以及主要内容。

1735867202671.png

江静院长向董少新教授颁发聘书首先,作为前提,董老师为大家阐释了什么是东亚海域。董老师首先就东亚海域的地理位置做了介绍,指出东亚海域具有地理和人文多样性的特征。并且,董老师提到季风作为船只航行的主要动力,在东亚海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在东亚海域这一体系中,不仅有物产和人工制品的流通,更有人口、文化、宗教、艺术、思想等方面的交流。因此,自然地理条件成了历史空间的基础。董老师认为,东亚海域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独立的(自洽的)历史空间,主要归功于该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区域内部频繁的交往和密切的联系,这也使东亚海域形成了一个以海洋为纽带的网络,人、物、宗教、技术、知识在此流动。

第二部分,董老师向在座师生说明了什么是东亚海域史。总体来说,东亚海域史就是这片以海洋为中心、为纽带的区域的发展史。董老师强调,东亚海域史是区域史(Regional History),而不是国别史(National History)。随后,董老师向大家展示了几点东亚海域史学科建构中的注意点。首先,他认为东亚海域史研究需要去中心化,并且东亚海域史以海洋及其周边为研究对象,不是国别史。另外,他也提到,东亚海域史既不是东亚史,也不是任何“圈”的历史。同时,东亚海域史不是双边关系史,也不是某一国的对外关系史。董老师总结道:东亚海域史是因海而动的人和因海而移的物的历史,同时也是这片海域发生过的故事以及这片海域的运作机制的演变史。董老师提到,目前,他和他的团队正在积极探索东亚海域的运作机制,并期待有朝一日可以回答这一核心问题。同时,董老师还提到了东亚海域史研究的意义。他指出,以东亚海域为方法可以扩大中国学界研究历史的视野。东亚海域为国别史、双边关系史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并且,在东亚海域的视野下,很多被遮蔽的历史得以展现。第三和第四部分,董老师以16—17世纪西洋人的东来这一个案为切入点,对东亚海域的历史以及如何看待西洋诸国进入东亚海域的历史等话题展开讨论。作为前提,他先带领我们梳理了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大航海时代先后来到东亚海域的历史经过。此外,董老师还介绍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东亚海域对葡、西发起挑战的过程。关于如何看待西洋诸国进入东亚海域的历史,董老师指出,西洋诸国来到东亚海域,是加入或者继承了东亚海域内部原有的贸易网络,而非建立新的网络。并且,这一时期西洋人东来对固有的、多圈层的朝贡贸易体系产生了冲击。他认为,无论是葡萄牙和西班牙,还是荷兰、英国、法国,其在东亚海域的几乎所有贸易活动实质上都不是朝贡贸易,部分对华贸易活动最多只能算是一种“一制各表”,中国官方视其为朝贡,西洋各国则不会视自己为中华帝国的朝贡国。同时,董老师提出,东来的西洋诸国成为东亚海域商人的竞争者和合作者。16—17世纪东来的西洋诸国之间,是竞争乃至敌手的关系,在东亚海域范围内发生了不计其数的冲突、战争和劫掠事件,西班牙和葡萄牙之间如此,葡萄牙和荷兰之间更是如此。董老师还提到,这一历史现象促进了东亚海域融入全球贸易体系,构成了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一环。此外,西洋诸国带给东亚海域诸国的,除了美洲白银之外,还带来了天主教、西学与火器,这也进一步导致东亚海域进入热兵器时代。董老师还提到,与东亚传统海商不同,西洋诸国商人收到欧洲诸国政府鼓励、保护和支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东亚海域的私商很少受到本国政府的授权、保护和支持,本国政府甚至视其为违法之人。最后,董老师还就东亚海域加入全球贸易体系的意义做了总结。他认为,我们不能用西方中心主义、“冲击—反应”论来解释16—17世纪西洋人进入东亚海域的历史,也不能用19世纪及以后对东西方关系史的解释框架套用在16—17世纪的东西方关系发展史上。西洋人东来在这一时期推动了东亚海域内部贸易与交流的更为频繁与紧密,更重要的是将东亚海域拉进全球网络之中。但就结果而言,这一时期的东西方交往,对欧洲的意义要远大于对亚洲自身的意义。在欧洲近代化的进程中,东亚海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欧洲崛起的重要原因。董老师指出,这一作用需要进一步揭示。

讲座结束后,现场参与讲座的师生向董少新老师请教了关于东亚海域的相关问题。王侃良老师首先就近期研读的东亚海域史研究相关论文进行了分享,并与董老师展开深入交流。随后,东亚研究院姚琼老师、崔英花老师就“明清以来东西文化交流互鉴中东方提供的物质文明以外的贡献”“东亚海域史研究最终成果的呈现形式”以及“如何进行东亚海域史研究团队培养与管理”等问题向董少新老师请教。董老师对各位老师、同学的提问做了细致地回答,收获了一致好评。本次讲座在江院长的主持下,以及董少新老师和各位师生的热烈讨论中圆满结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