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的学科建设进入到快速发展阶段,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呈现出跨学科融合、数字化和科技化、全球化视野和多元化思维等特点。为更好顺应时代的发展,2024年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经校社科部和省社科联的批准,正式更名为“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拼博中书写春秋,笃行中成就非凡。这一年,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砥砺前行、积极奋进,秉承“立足浙江,放眼东亚,走向世界”的宗旨,从历史与现实维度,以文明互鉴理念为指导,展开东西方文明的深度研究,为国家对外文明交流以及我国未来的文明学学科建设提供理论资源与研究基础,各项工作展现出一系列新亮点新成绩。以下是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2024年度七大工作亮点:
第一,东亚研究院正式更名为“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并入选浙江省高质量重点研究基地。
2024年,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下发通知,宣布19家基地入选浙江省高质量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成功入选。追求真理与进步的道路漫长且艰难,这既是对研究院努力走好来时路的肯定,也是对研究院奋进新征程的期待。
第二,凝练重点科研方向,创造“拳头”科研成果。
为推出更多具有辨识度、高质量的系列化成果,研究院进一步完善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科研规划,加强有组织的科研,顺利完成了本年度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工作,主要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申报工作等。
研究院本年度共立项21个课题(国家级3项,省部级10项,其余8项)。国家级课题方面,我院专职教师张明杰教授申报的“世界甲午战争图像的收集、整理与研究”和李丹副教授申报的“南非左翼文学的民族意识研究”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省部级课题方面,继23年我院与宁波大学合作获得“宋韵文化遗存调查与研究”浙江文化工程立项后,我院专职成员吕顺长教授率领团队获得“清末浙江留日学生群体研究 ”浙江文化工程项目立项。基地自设课题方面充分发挥与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院校的协作关系、积极拓展研究方向,基地自设课题涵盖了地缘政治、国际关系、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
第三,厚积薄发,推出系列化科研成果。
2024年,研究院专职教师在论著方面硕果累累,共出版学术专著9部,译著3部,发表论文21篇(包括11篇核心及以上文章),代表性论文有蒋承勇的《文学典型塑造“三模式”论——以现代现实主义为中心的比较辨析》(《外国文学研究》);王侃良、江静、郁建兴《从典籍数字化到数字佛学:数字人文与佛学数字化的未来》,(《浙江工商大学学报》);王侃良的《日本近世“汉文直读论”刍议》(《日语学习与研究》);沈宇彬的《“扩大的库里肖夫效应”与生活世界的“危机”——“技术时间性”和“现象学时间性”之本真对立》(《自然辩证法研究》);沈国威的《西学东渐与近代知识体系的展开》(《当代外语研究》);姚琼的《东传日本的炽盛光信仰研究》(《日本学研究》)等。
第四,依托平台优势,主办丰富的学术研讨会。
本年度研究院积极开展各类学术研讨会,“长三角东亚研究青年工作坊”邀请江浙沪知名高校青年学者共同探讨,“翻译与东亚的现代性”学术研讨会探讨东亚视域下翻译学在新文科背景下的可能性,“2024年度中国高校教师日本历史文化(民俗研究)高级讲习班”于日本民俗学研究重镇日本神奈川大学举行,“2024年度中国日本史学会暨东亚视域下的日本史与中日关系史研究”全国日本史研究的专家和青年学者汇聚一堂,“东亚佛教文化与交流”与日本早稻田大学、韩国通度寺茶文化研究院一同举办。除此之外,基地还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举办了26场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内容涵盖儒学、民俗研究、东亚海域研究、数字人文研究等多方面学术前沿,极大地开拓了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视野。
第五,产学研深度融合与社会服务取得重大进展。
研究院稻盛研究中心多年推进的校企合作取得硕果。5月20日,浙江工商大学和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在教工路校区举行签约暨捐赠仪式和稻盛商学院座谈会。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组织筹措捐赠资金1亿元人民币,与浙江工商大学共建稻盛商学院,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后续还将捐赠建设稻盛商学院大楼,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和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稻盛和夫(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负责组织筹措和落实捐赠资金,用于双方共建“5C”人才培养模式,设立跨专业的“稻盛菁英班”,面向全校招收辅修学生、全日制本科生、建立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全球稻盛商道文化教育新高地等。双方将围绕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等关键性问题开展深度合作。后续的“稻盛商学院大楼”将助力多项人工智能新兴技术赋能传统优势学科,打造集国家一流学科、高能级实验室、国家级大学科技园于一体的科教产城深度融合的一流商学人才培养和研究基地。
第六,积极接受主流媒体采访,扩大对外影响力。
据不完全统计,黎巴嫩籍阿德汉·赛义德研究员2024年获光明网、人民网、中国新闻网等省级及以上媒体专题报道23次,接受《中国社会科学报》、CGTN阿拉伯语&英语频道、埃及“开罗新闻”、伊朗《Hammihan》报纸、印度《East Post Bangla》报纸等国内外头部媒体采访,出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等高层会议并做主题发言。其创建的“中国之窗”栏目在Facebook等平台浏览量超百万次。
我院李国栋教授受邀做客贵州省委宣传部指导的大型人文纪录片《这一站,贵州》(第二季)纪录片第三集【智】,轻启稻作民族及其文明的记忆之门。节目播出期间,全网传播量突破4亿。微博话题阅读量超8400万;抖音话题播放量达2.6亿,相关视频多次登上抖音话题热榜,其中单条视频最高传播量破2200万,互动量达17万。
第七,研究院数字人文实验室获批校级数字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人才培育取得突破性成果。
2024年,由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江静院长领衔的数字人文实验室团队获批校级数字实验室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的成立将有效整合研究院和校内相关研究力量,结合学界最新的数字人文技术,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数字人文研究。此外,研究院专职教师沈国威教授成功入选浙江省高层次人才计划,沈国威教授及其团队一直以来在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建设中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在学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及社会服务中做出卓越贡献。


未来的一年,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将继续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国际交流和社会服务,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和质量,为政府和社会提供更加专业、科学、有效的决策咨询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