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8日下午,由浙江工商大学社会科学部主办、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承办的“区域国别学视野下东西文明互鉴学术论坛暨‘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揭牌仪式”在浙江工商大学外语楼329会议室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以“东西文明互鉴”为主题,聚焦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史脉络、当代价值及未来路径,共有来自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知名高校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本次论坛,为未来浙江省、浙江工商大学的跨学科、跨文化学术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一、开幕式与揭牌仪式
论坛开幕式由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李丹弟教授主持。
浙江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范钧首先致辞,范主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互鉴的重要指示强调了文明互鉴研究在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之间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重要意义,并期望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从浙江省实际出发,发挥商大特色,做好有组织的科研,为浙江省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服务。
随后,浙江工商大学副校长顾青代表校方致辞,他首先回顾了研究院三十五年发展历程,随后强调此次更名是“实至而名归、整装再出发”的战略升级,体现了学校服务国家战略、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使命担当,展望研究院将在新时代区域国别研究中实现新跨越、做出新贡献。
在揭牌仪式环节,范钧副主席、顾青副校长与蒋承勇教授、江静教授共同为“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揭牌,标志着研究院正式成立。
二、学术论坛环节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半场,围绕区域国别学视野下的文明互鉴展开了深入探讨。论坛上半场由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姚琼副教授主持。
本场第一位发言人是浙江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副院长、日本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勇教授,他的报告主题是“东西视域中的汉字‘主权’危机”。王教授指出,汉字“主权危机”源于东亚邻国对汉字起源的争议及西方辞书对汉字的误读,如韩国学者称汉字为韩人祖先发明,日本文献将汉字与假名并列,西方百科全书将汉字归为日语符号。近代中国辞书对“汉字”词源记载缺失,废除汉字的呼声曾盛行。然而,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维系了东亚文化圈的交流,被誉为“东洋世界语”。尽管面临拼音文字的冲击,汉字的独特价值及其在文明传承中的作用仍被高度肯定。
本场第二位发言人是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张志刚先生,他以“世界宗教问题、人类文明对话与中国哲理智慧”为题,探讨了全球宗教问题与人类文明对话的紧迫性,指出宗教冲突加剧了文明冲突,世界宗教对话成为和平共处的关键。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哲理智慧,提出以中国哲学推动跨文化理解,促进全球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本场第三位报告人是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教育部长江学者吴根友教授,他从汉语哲学的角度,发表了题为“多样性文明与交流互鉴的汉语哲学透视”的演讲,反思西方文明等级观,强调“和而不同”“万物一体”的哲学理念,提出文明平等、交流互鉴的新思路,提出通过本土化经验、生态哲学与“新天下观”的现代转化,彰显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为解决人类共同危机提供思想资源与实践方案。
论坛下半场由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院长江静教授主持。
本场第一位发言人是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国际汉学》主编张西平教授,他以“多元文明下的文化认知与交流”为题,探讨了跨文化交流中的文明互鉴观,强调文明平等和包容的原则。通过回顾文明交流史的双重性,批判西方中心主义,提倡文化自信。结合中国的文化传统与全球视野,报告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他提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与合作是推动世界和平与人类文明进步的关键。
本次论坛最后一位发言人是浙江工商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浙江省特级专家蒋承勇教授,他围绕“理论的‘旅行’与‘变体’的活力——文明互鉴与话语体系建构”这一主题,从“失语”问题出发谈文明互鉴与自主话语体系建设的关系,强调既要肯定本土文化,也要以包容的态度对待他者文化,进而提出文明互鉴的三个原则。其一,互鉴是平等对话,“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依然有当下的指导意义;其二,话语体系建设是动态的,过去的话语要传承发扬,未来的话语要在开放、融合中创新;其三,中国话语走出去要遵循话语建设的基本规律,能走出去的必然是有民族特色、有生命活力的话语。
三、论坛总结
论坛最后,浙江工商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蒋承勇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展望未来,文明互鉴研究需要打破学科壁垒,加强区域国别学的视角整合,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的成立,将为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撑,为浙江省和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并进一步推动东西方文明的对话与合作,为全球化时代的文明交流贡献智慧与力量。
通讯员:刘旭,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