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特聘教授沈国威主持的“第二届汉语词汇学专题论坛”于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202会议室成功召开,来自国内外高校的学者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专家发言
第十一场讲座的演讲者是来自北京语言大学的孟凯教授,其发表的题目是《汉语是结果凸显的语言:来自词法词义的证据》。汉语是结果凸显的语言在词法词义的多个侧面都有所体现。词法层面的结果凸显表现在编码类型上,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编码在构词成分中的显性结果凸显,包括动结式复合词(如“澄清、推翻”)和结果宾语类动宾复合词(如“雕花、录像”),后者体现出结果凸显在动宾式和动结式中合一编码;另一类是编码在整词结构中的隐性结果凸显,包括致使宾语类(如“美容、悦耳”)和受事宾语类(如“硌牙、烫手”)两类动宾复合词,二者体现出作为分析性语言的现代汉语中的综合性。词义层面的结果凸显表现在意义引申上,包括动词无标记转指结果、做补语的趋向动词引申出结果义、部分单音动词引申出结果义三类。结果凸显在复合词法和句法中的共性彰显现代汉语明显的词法—句法接口性质。
第十二场讲座的演讲者是来自浙江大学文学院的池昌海教授,其发表的题目是《逆向词汇—网络时代汉语词化的新表现》。词化是非词单位在语言发展过程中通过特定手段演变成词的现象或过程,汉语中的词化主要包括短语、句法结构或跨层单位凝结成词的正向词化,以及逆序和粘结成词等现象。近年来,网络交流促进了汉语中的逆向词化,包括不成词语素词化、音节词化和化石成分复活词化等。逆向词化从修辞表达转向日常大众化,如“尬”在网络用语中的普及。池昌海老师提出,汉语词资格认定标准包括常态的音、义、法三条和异态的灵活看待。逆向词化的性质、功能及其与汉语形态化弱的关系,以及与网络时代人群心理的联系,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十三场讲座的演讲者是来自鲁东大学的冯海霞教授,其发表的题目为《喻人范畴名词称名视角的跨语言分析》。“喻人范畴名词”是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的一类“对人评价”的词汇。是指表“人”范畴中,通过隐喻或转喻的方式,使本不指称人的词语用来指称人的一类名词。从构词类型看,喻人词语可以分为:单域全喻、修饰词+后喻、前喻+修饰词这三类。从源域看,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个“人”的隐喻表达常会呈现出不同源域。从构词类型及源域类型两个视角的跨语言分析,挖掘不同语言喻人名词在构词机制上的系统性,揭示不同语言喻人词语源域呈现的共性和个性。
第十四场讲座的演讲者是来自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的董志翘教授,其发表的题目是《古代韩语大型字书、辞书中的“因误生义”的现象及其处理——从屈原赋中“轸”“纡轸”的释义谈起》。一般而言,一个词的词义往往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等,但在语言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也有一种“因误生义”的现象产生。例如,古文中的“轸”字被误释为“隐”或“痛”,实际上它是“曲戾”的意思,但由于长期的误用,这些错误释义被后世承袭,导致“轸”字增加了“痛”的义项。另如“曷”“草圣”等词的释义都涉及这一问题。董老师认为,此类词语因误训而误增义位的现象以及在辞书编纂中如何处理,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十五场讲座的演讲者是来自南开大学文学院的冉启斌教授,其发表的题目为《我、你、他的深层意涵——人称代词形式分化的跨语言考察》。人称代词是语言中的基本词类,通常包括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代词。对人称代词的研究往往集中在其指称功能上。通过对7081个语档和约300种语言中的第一、第二人称代词的语音形式进行跨语言考察,发现第一人称代词通常比第二人称代词更短、更倾向于使用元音开头和复合元音,且音素使用更集中,元音舌位更低,响度更高。第三人称代词在词长、音素使用、响度和元音舌位方面都超过第一和第二人称。手语和跨语言词向量分析也显示了人称代词的形式分化。儿童语言习得中,第一人称代词最先被习得。冉老师认为,这些形式分化反映了人类的自我—他人分化的意识,体现自我意识的第一人称代词最凸现、简洁、自然,而体现他人意识的第二、第三人称代词不同程度地更普通、复杂、边缘。
第十六场讲座的演讲者是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邓思颖教授,其发表的题目为《汉语词汇的虚实》。汉语词类划分一直是汉语语法学的热点议题,学界普遍认同:以词的语法功能为划分标准,并首先进行实词和虚词的大类划分,再进一步细分。实词包括体词(名词、数词等)和谓词(动词、形容词等),而虚词不区分体词和谓词。实词和虚词的划分存在“宽窄之别”,特别是在处理只出现在定语、状语等句法成分的词时。邓老师提出,将体词和谓词的划分为“第一刀”,实词和虚词的划分为“第二刀”,并按核心、次核心、非核心三类句法成分来区分。通过这种划分旨在解决某些词类虚实归属的问题,并深化对汉语词汇的理解。
第十七场讲座的演讲者是来自浙江工商大学的沈国威教授,沈教授的题目是《东亚近代启蒙词汇的形成》,探讨了“启蒙”这一词汇从传统意义到现代含义的演变,特别是其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历程。传统上“启蒙”指的是儿童启蒙教育,而现代的“启蒙”概念源自西方的enlightenment。通过分析了近代启蒙的内容和形式,比较中国和日本在启蒙书编纂和词汇发展上的差异,强调了日本启蒙书和《字引》在教育和语言统一上的作用,及其对东亚其他语言的影响。沈老师提出了“近代启蒙的语言基础”这一概念,并强调了克服语言障碍在近代启蒙过程中的重要性。最后,以日本为参照,沈老师对中国近代启蒙的语言基础形成史进行了初步探讨。
本次专题论坛是继南开大学首届“汉语词汇学专题论坛”之后,为共同探讨汉语词汇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推进汉语词汇学深入发展,加强学界同仁的交流与合作而召开的第二届汉语词汇学专题论坛。在发言者和点评专家的热烈讨论中,本次论坛顺利落下帷幕。
撰稿人:周婧洁、吴书妍、孙义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