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37通讯 | 黄薇:可见与可知:数字人文在公共艺术展示中的应用
( 发布日期:2025-04-28 阅读:次)

主讲人简介:

黄薇,历史学博士。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研究馆员;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实务导师;上海青年文学艺术联合会理事;上海大学海派文化中心青年研究员;主要从事文物博物馆设计、地方文献研究。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上海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在《中国图书情报》《图书馆论坛》《信息资源管理学报》《上海大学学报》《都会遗踪》《档案春秋》等期刊上发表多篇高质量论文。策展设计项目:“真影留踪——上海图书馆历史原照展”;上海大学博物馆“老报纸、新媒体”展;“典册琳琅”上海图书馆精品馆;“真理光芒耀申江——马克思恩格斯手稿与上海红色风华展”;“石不语——碑帖艺术与建筑文化”“大汉雄风——上海图书馆藏汉碑善本展”等。

1745828276873.png


2025年4月25日下午,应我院邀请,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研究馆员、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硕士生实务导师黄薇老师于管理楼222教室为我校师生展开了一场题为“可见与可知:数字人文在公共艺术展示中的应用”的精彩讲座。本场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王侃良副研究员主持,我院师生积极参与讲座。讲座开始前,王侃良老师对黄薇老师的个人经历及其项目成果作了简要介绍。在此之后,讲座正式开始。黄薇老师首先就美术馆、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GLAM)等场所的文化记忆结构数字化转型进行讨论。黄老师以自己所在的上海图书馆为例,向师生们介绍了上海图书馆近年来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以及如何处理大量的馆藏资源转换成多模态的数据的问题,呈现了图书馆更新迭代的历程。黄薇老师通过个案向大家展示近年来上海图书馆的多媒体、数字化展陈项目,采用AR、VR等现代技术,以全新的非线性可视化交互模式多维度展示馆藏资源,为跨机构的知识聚合与传播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黄老师指出在信息化和数字经济时代下,智能化、体验化、沉浸化对博物馆场域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随后,在本次讲座主体部分,黄薇老师以上海图书馆的具体案例为大家呈现了数字媒介展览的技术特点。黄老师通过上海图书馆开放数据平台、上海年华—历史文化事件知识库、上海图书馆历史原照数字化以及九成宫、缙云城隍庙、龙藏寺摩尼殿相关的项目以及生动案例,向我们呈现数字媒介展览的主要技术特点,即AICG应用场景、XR(VR、AR、MR)混合现实以及锚点空间计算和多模传感。此外,黄老师还向师生展示了其团队近年来的最新的项目成果,展现了数字媒介的强大魅力。

最后,黄薇老师还就生成式数字媒介革命时代这一话题做了进一步思考。她呼吁我们要认识到虚拟展览并非现实展览的完全替代,而是对现实展览的一种补充,是服务于实际展出的,数字媒介革命时代技术载体局限性依然存在。黄老师提到关于虚拟展览中水面倒影和山体建模中存在诸多问题尚未解决,还有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尽可能做到体验感完美,这些问题仍是需要解决。同时黄老师还指出数字媒介时代门槛也是对大家的一大挑战。首先,生成式大模型的反馈和检验是主要的难题。其次,在数字媒介时代,对于虚拟展览的策划还需要多学科背景的高度交叉,这就要求我们学生学习多项技能,成为复合型人才。而对于使用者而言,其各项素质也有较高要求。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