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简介:
李建欣,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专著有:《印度宗教与佛教》(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年);《东方哲学史》(五卷本,人民出版社,2010年,“印度哲学”古代部分);《印度古典瑜伽哲学思想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译著有:《佛教伦理学:基础、价值与问题》(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点校、整理了《印度佛教汉文资料选编》(汤用彤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中国宗教研究数据库建设(1850-1949)”。
2025年5月9日下午,应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李建欣教授于下沙校区管理楼222室,作题为“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世界哲学学科的创新发展”的专题报告。本次讲座由哲学系主任柴可辅副教授主持,研究院江静院长、高平教授、黄崑威教授等人参加。
李教授的专题报告围绕“世界哲学”这一学科发展趋势展开,主旨于论证“世界哲学”的叙事可能性,并尝试瞭望其可行的结构化方式。报告认为,意欲通往“世界哲学”,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基于超越民族与地域的全球视野,追求人类意义上的普遍性、统一性与整全性;(二)必须放弃欧州中心论、文化民族主义与种族优越论等思想意识,建立一种平等对待世界各民族、地区文化传统的思想态度。
李教授认为,两个条件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其关键环节在于首先破除欧洲中心论倾向。以欧洲哲学的历史发展进程而论,当黑格尔的历史哲学提出“世界精神”之时,“世界哲学”的意识已然在欧洲的思想谱系中出场。然而,它虽标示着欧洲开始系统性地关切其自身以外民族与文化,但此时“世界哲学”的建构目的,是在欧洲与非欧之间进行文化的高低分置,从而建立价值上的欧洲中心论结构。这种“东方主义”式的叙事随后也出现于胡塞尔等人的思想系统中,并成为一种视角无意识。
进入二十世纪后,欧洲哲学界关于“世界哲学”的叙事方式逐渐发生质变。李教授以雅斯贝尔斯的“轴心时代”学说、约翰·普罗特(John C. Plott)的《全球哲学史》与以色列哲学家沙夫斯坦因的东西比较哲学为例,展现了西方哲学界基于全球化与广域文化交流而形成的自觉反思与破除欧洲中心论的新叙事方式,即开始平等地对待多元文化的哲学传统,尝试建构跨文化性的哲学理解与对话的可行框架。据此,西方哲学关涉“世界哲学”的审思,形成了一种由偏见驱动向平等对话、由中心结构叙事向散焦结构叙事变化的思维趋势与方法迭代。
另一方面,中国哲学的发展进程中,早在民国时期,梁漱溟、胡适、钱钟书、闻一多等学者均已开始铺展“世界哲学”的视野,并初步尝试建构叙事方法。这种“世界哲学”的思想意识,是中国近现代思想动向与价值新建的重要援证方式。因此,“世界哲学”作为哲学思辨的场域,已然内嵌入中国哲学的发展机理之中。当下,我们除了持续深入中西哲学比较、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研究之外,应进一步拓展视角,通过多种方式关注东亚、印度、阿拉伯与伊斯兰传统、非洲传统等多元文化地域,通过更广域的区域性研究推进“世界哲学”在中国的哲学研究中的权重,这是哲学学学面向新文科、新时代的重要推进方式。
报告结束后,主持人总结了李教授报告的逻辑进程与主旨。随后,李教授回应了现场师生提出的问题。最后,讲座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