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我院主办“第十八届中国高校教师日本历史文化(民俗研究)高级讲习班”顺利举行
( 发布日期:2025-08-16 阅读:次)

8月4日,由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与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联合主办,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承办,国际交流基金会资助的“第十八届中国高校教师日本历史文化(民俗研究)高级讲习班”在集美大学顺利举行。

本次讲习班共有来自神奈川大学、集美大学、吉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天津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北华大学、浙江农林大学、河北科技大学、福建师范大学、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金门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等多所高校的30余位教师参加了本次讲习班。讲习班共分为专家讲座、学员发表和学术考察。

集美大学 高校日本文化民俗讲习班_20250804.jpg

4号上午举行了讲习班的开班仪式,由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姚琼副院长主持,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张海燕院长、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李国栋特聘教授、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周星教授、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日本文化中心副主任野崎浩司分别为开班仪式进行致辞。

讲1.jpg

讲2.jpg

讲3.jpg

开班仪式之后,讲习班进入专家讲座环节,由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梁新娟老师主持。

讲5.jpg

在专家讲座环节,首先由神奈川大学前校长、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小熊诚教授为大家作了题目为“日本和中国之间的琉球、冲绳的文化”的讲座,小熊诚教授在讲座中提出,民俗学是在近代化中孕育出的学问,现代民俗学的最新动向是对日常性的历史进行研究,而冲绳研究应该站在日本和中国之间,甚至站在东南亚文化之间对冲绳的各项民俗文化进行全面的研究,因此如何站在“多者之间”的视角展开研究是接下来冲绳研究的一个重要视角。

讲6.jpg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任江辉教授为大家作了题目为“福建民俗信仰在日本及东南亚的传播”的讲座,任江辉教授在讲座中介绍了福建民俗信仰在日本及东南亚传播的背景、条件和传播的内容,并着重介绍了以妈祖信仰、关帝信仰、普渡信仰等为主的福建民俗信仰在日本的传播情况。

讲7.jpg

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的周星教授为大家作了题为“物质文化研究的视点:民具与民具学”的讲座,周星教授在讲座中从民具的定义开始,介绍了民具的价值、民具与民艺品的区别、现代日本民具学研究的现状以及日本神奈川大学历史民俗资料学研究科、常民文化研究所目前对民具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

讲8.jpg

集美大学人文学院的夏敏教授以“册封使笔下的琉球民俗”为题为大家讲座,夏敏教授在讲座中从琉球和中国入手,介绍了被“看”琉球,册封使的民俗观测与“录、记、志、集”,册封使笔下的琉球民俗、册封使记录琉球的特点以及册封使记录明清琉球风俗的当代价值。

讲9.jpg

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的特聘教授李国栋教授以“日本‘八岐大蛇’的来历”为题进行了讲座,李国栋教授在讲座中以大蛇信仰的源流入手,介绍了八岐大蛇的原乡和原型、倭人的“倭”与闽南语“越”的关联,从“小蛇信仰”到“大蛇信仰”以及稻作东传与大蛇信仰。

讲10.jpg

4号下午和5号上午进行了讲习班的学员发表。

4号下午的第一场学员发表由神奈川大学小熊诚教授担任主持和评议。

国际关系学院的孙敏以“记忆、忘却与构建:柳田国男《南岛清水》天女故事研究”为题进行发表,以《南岛清水》的天女故事为对象,分析了天女故事及其母题链,高木敏雄的批判,“水手”与“日琉同祖论”。

天津理工大学的李凤娟以“清代册封琉球使的妈祖诗歌考略——以赵文楷、李鼎元为中心”为题进行发表,从嘉庆五年册封琉球始末入手,介绍了祭祀仪式中的妈祖信仰与象征意义,惊涛骇浪与妈祖庇护的诗性表达,妈祖信仰与琉球文化的交融,海盗危机中的妈祖信仰表达以及妈祖信仰的实践逻辑与礼制延伸。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的黄晓星以“明清琉球册封使团的海洋习俗与天妃崇拜”为题,介绍了天妃信仰的历史与传播,册封使团的航海仪式与祭祀实践,使臣文学中的海洋书写。

日本神奈川大学的博士生张贝来以“东亚视域下的冲绳民家研究——以家神信仰为中心”进行了发表,介绍了冲绳家神信仰中的火神、冲绳民居中的火神空间、冲绳的祖神以及冲绳民居中的祖神空间和厕神、厕神空间。

黄冈师范学院的许圆圆以“大城立裕古琉球书写中的文化寻根意识——以《神女》为中心”为题进行了发表,介绍了《神女》中神女的梦境构建、白马的隐喻、御岳祭拜、人造御岳的情节设计。

4号下午的第二场学员发表由神奈川大学的周星教授担任主持和评议。

吉林大学的茶圆直人以“現代日本における「俗信」の諸相―モノを撫でる呪術の再生産に注目して―”为题,介绍了日本现代社会中诸多神社、寺院设置的通过抚摸佛像、各位法器、物品得到一定利益的现象。

金门大学的王宏男以“金门王爷信仰与侨乡的传播、扩散与发展”为题,介绍了金门王爷信仰的现状,金门主祀王爷宫庙数量、东南亚金门侨乡关于王爷信仰的调查。

浙江工商大学的姚琼和研究生兰澳荣以“从中日对比的视野看日本的庚申信仰”为题,介绍日本四天王寺关于庚申起源的两个文本,四天王寺庚申堂的庚申信仰。

浙江工商大学的张光新以“日本的蛇信仰:自然崇拜与诗意想象”为题,介绍了日本信仰中的蛇、宗教中的蛇、蛇在日本文化中的双重性、蛇信仰的延续与文化表现。

神奈川大学的博士生蔡祉轩以“中国古代的怨灵谱系——关羽、伍子胥的神格化过程与共同体意识为中心”为题进行了发表,介绍了中国古代古神、厉的大传统和小传统、怨灵形成之前的复仇鬼思想、关羽和伍子胥与怨灵思想的关联。

5号上午的第一场学员发表由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任江辉教授担任主持和评议。

集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主任梁新娟以“身份认同理论视域下日本唐通事研究”为题进行了发表,发表从唐通事刘梦泽、刘梅泉入手,介绍了二人的历史记载、与日本诗人的文学唱和和与日本文人的交往情况。

河北科技大学的彭东航以“黄檗宗绘画的艺术特征及其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角色”为题进行了发表,发表从黄檗宗的顶相画、道释人物画入手,介绍了黄檗宗绘画的跨文化传播路径和黄檗宗绘画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福建师范大学的孙凯以“日本长崎划龙船习俗考略”为题进行了发表,从江户时期的长崎划龙船习俗入手,介绍了长崎划龙船习俗的历史源流、传承嬗变,长崎唐人演化乡土习俗、长崎市民传承龙舟竞渡、神道祭祀融入龙船元素。

5号上午第二场的学员发表由集美大学人文学院的夏敏教授担任主持和评议。

重庆交通大学的梁旭璋以“清代福建吃茶文化的展开与日本传来”为题进行了发表,从清代茶文化的展开开始,介绍了日本茶书的流变与发展,清代福建的茶文化,清代茶文化的东传以及日本煎茶文化的兴盛。

浙江农林大学的李孟娟以“中世日本饮茶文化的俭约思想”为题,从日本五山文学中的岁时文化与茶入手,介绍了五山文学中端午、重阳节日与茶,五山禅僧的俭约茶以及五山禅僧对唐代陆羽“俭约”茶的继承。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的唐植君以“从伏羲女娲神话探究日本创世神话内涵——以洪水母体为中心”为题,从相似的中日兄妹创世神话入手,介绍了“洪水神话”与中国兄妹婚神话、创世神话中的“洪水”、日本兄妹婚创世神话中的“洪水”。

景德镇陶瓷大学的童华军以“古代东亚王权视域下的上巳祓禊与曲水”为题,从上巳风俗的“礼”“俗”之问入手,介绍了中国六朝时期的上巳节俗与王权,古代日本的王权与曲水宴。

5号上午的学员发表结束后,进行了讲习班的闭幕仪式。闭幕仪式由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特聘教授李国栋教授主持,神奈川大学的小熊诚教授对整场学员发表进行了整体性的学术评价,小熊老师高度评价了18位学员的学术发表,并将4个小组的学员发表按照冲绳文化研究、民俗信仰研究、长崎与福建的文化研究和中日茶文化、神话、节日文化研究的分类进行了点评,认为本次讲习班的学员发表是当今中国青年学者对日本文化研究现状的一个缩影,代表中国对日本文化的研究已经进入到了一个很好的阶段,并期待青年学者接下来能够继续以扎实、认真的态度从事学术研究。讲习班的最后,李国栋教授和任江辉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

讲习班的会议结束后,讲座专家与成员在厦门、泉州、莆田进行了学术考察。本次讲习班的学员一致认为,通过讲习班的学习提升了各自对日本文化、日本民俗研究的认知,通过与会议专家以及学员之间的交流,进一步扩宽了自己的研究视野。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