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简介:
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主要从事中西文化交流史、西方早期汉学研究与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研究;著有《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研究导论》《游走于中西文化之间:张西平学术自选集》《交错的文化史:早期传教士汉学研究史稿》《儒学西传欧洲研究导论:16-18世纪中学西传的轨迹与影响》等。
张西平教授
2025年11月3日下午,应浙江工商大学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哲学系的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北京语言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汉学》名誉主编张西平先生于下沙校区A112教室作了题为“白晋——中法早期文化交流的使者”的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东西文明互鉴研究院、哲学系刘旭老师主持,我院本硕博近70位同学来现场听讲。
在本场讲座中,张西平教授主要围绕五个问题深入阐述了法国耶稣会士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的生平经历及其与康熙、莱布尼茨的互动,生动反映出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具体细节。
首先白晋以康熙的西学老师的面貌出现,他不仅向康熙传授西方科学,还讲授西方医学,并引入解剖学,激发康熙对异域文化进一步产生兴趣。
随后,白晋又作为康熙的使臣,返回法国招聘新的来华传教士,其在此期间出版了《中国现任皇帝传》,在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张西平教授认为其开启了法国来华传教士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的宏大文化交流运动。与此同时,张西平教授还详尽分析了白晋的另一本书——《中华帝国现状:致勃艮第公爵与公爵夫人的画册》在介绍中国制度和服饰方面所产生的学术价值。
接着,张西平教授以“礼仪之争”为主要关注点,通过对白晋和多罗在出使罗马时产生争论这一事件细致入微的分析,来反映当时中国与罗马教廷在政教关系上的不同理解,以及西方传教士内部对于传教路线产生的分歧。
而后,张西平教授着眼于白晋在《易经》研究上与康熙帝的互动,指出白晋不仅尝试在易经中发现数学问题,如在《大衍图》中发现立方问题,还提出“中西古经合一”思想。关于前者,张西平教授肯定了其使得《易经》与数学原理真正发生了关联。而关于后者,张西平教授则肯定其富有创造力,虽然其结论仍然有待商榷。
最后,张西平教授围绕白晋与莱布尼茨的联系,介绍了其对于《中国现任皇帝传》出版的讨论、双方的通信、对中国语言文字的讨论以及对二进制与《易经》之间的讨论,并指出虽然《易经》图像中具有的系统并未上升为一种数学计算的二进制,且莱布尼茨很早就开始了二进制的思考,但从白晋那里吸收的中国知识还是对莱布尼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报告结束后,哲学系主任柴可辅老师对张教授所讲的内容进行了总结与回应。随后,张教授回应了现场同学提出的问题。讲座在全场同学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