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动态】区域国别学系列讲座47通讯 | 王敏:国际日本学研究的拓展—周恩来旅日日记的空白与造访岚山的背景初探
( 发布日期:2025-11-08 阅读:次)

主讲人简介:

王敏于1982年初公派赴日留学后,获御茶水女子大学博士学位,在法政大学等名校从事教育、研究。著书(独著・合著)/译述180余册。现任日本周恩来和平研究所所长、法政大学名誉教授,中国国际儒联副理事长、世界华文旅游文学联会副理事长等。外国荣誉:日本的山崎奖、岩手日报文学奖、第七届亚洲影视奖(《宫泽贤治的丝路追梦》)、日本最高社会贡献奖、文化厅长表彰、外务大臣表彰、中日民间交流大使荣誉称号、法政大学终身名誉教授。历任早稻田大学、关西大学等客座教授,东亚文化交涉学会会长、数次应邀进宫为天皇夫妇讲述中日文化交流。中国荣誉:中国翻译奖、全国政协第十四届海外列席代表、九三阅兵式观礼代表、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顾问、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大阪总领馆公共外交顾问。

515b5218-727c-4ce6-919b-87a190c230e5.png

王敏教授

11月4日下午,日本周恩来和平研究所所长、法政大学名誉教授王敏教授在东语学院202会议室做了“国际日本学研究的拓展—周恩来旅日日记的空白与造访岚山的背景初探”学术讲座。王敏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引领听众深入追溯了这段重要的跨文化求索历程,生动揭示了留日经历对周总理革命理想与政治理念形成的深远影响。

讲座伊始,王敏教授首先介绍了研究周恩来留日背景的时代经纬。在清政府末期,中国开始向西方德国等国派遣留学生。随后,在康有为“学习强敌”的思想影响下,赴日留学形成浪潮。王教授指出,当时一批在日本学习甚至修习德语的学生,后来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创立的主力军,而日本本身也成为中国三次革命的重要据点。周恩来最初东渡日本,正是怀抱着“大同理想”而前往的。“周恩来怀抱‘大同理想’东渡日本,这一思想的形成离不开多重因素的塑造。”王敏教授分析道。她从陈天华的革命作品,到南开学校校长张伯苓的谆谆教诲,再到其表舅与《马关条约》签署者陶大钧等人的复杂影响出发,层层剖析,指出这些经历共同推动着青年周恩来走向革命道路。对当时的他而言,留学日本不仅是为了求学,更是成为一名革命志士的必经历程。

根据现存的周恩来旅日日记,王敏教授还原了他在日本紧张而充实的学习与思想轨迹。尽管报考东京高等师范学校与第一高等学校的计划因准备不足而未能如愿,但这并未动摇他“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初心。在求学之余,周恩来常前往当时东京新思潮与青年文化的交汇地——浅草,积极接触新文化,并在此最早接触到前沿的俄国革命思想,进一步坚定了革命信念。

讲座中,王敏教授特别聚焦于周恩来访游京都岚山的经历。1919年清明节,周恩来在岚山写下了《雨中岚山》与《雨后岚山》两首著名诗篇。王教授阐释道,周恩来此行并非单纯寻访古迹,而是在那里看到了他所追求的“大同理想”在日本被接纳、吸收后的生动体现。他亲眼目睹了中国传统治水智慧(如大禹精神)与日本近代工程技术在“角仓了以”纪念及琵琶湖疏水工程上的完美结合,并通过人的力量将其变为现实。这一见闻深深触动了他,也成为他日后始终倡导中日友好的重要思想源泉。

本场讲座由浙江工商大学东方语言与哲学学院许海华老师主持,东语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教师以及浙江大学的师生50余人参加了讲座。讲座后,在场师生与王敏教授就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的交流与讨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