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王勇教授应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演讲
( 来源:  发布日期:2013-12-22 阅读:次)

王勇教授应邀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演讲

20131212日,王勇院长应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在新落成的李兆基人文学苑六号楼135室,做了题为《东亚语境中的“汉字”词源》学术演讲。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本次演讲是该中心主办的系列学术演讲会的第五十八次演讲。

演讲会由刘玉才教授主持,他赞扬王勇教授任职北京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以来,开设了“东亚文化专题研究”、“东亚书籍之路研究”、“东亚汉文学研究”、“东亚汉文笔谈研究”等系列课程,为北京大学“东亚学”学科建构做出了贡献。

王勇教授在演讲中国指出:日本学术界素有“汉字”一词由该国首创之说,最早文献为入唐僧最澄817年撰著的《照权实镜》。迄今为止,中国人或其他国家学者也未对此提出质疑。然而,早在8世纪初以前,唐僧义净的《梵语千字文》已使用“汉字”一词,时间比日本早百年以上,因此推断最澄所用“汉字”概念,得自中国而非其独创。稽考先秦两汉文献,中国人称本国文字为“名”、“书”、“文”、“字”等,未有“汉字”之谓。经魏六朝而至隋唐,随着佛经翻译的兴盛,中国文字在梵文影响下逐渐被对象化,从而萌发出“汉字”概念。此外,在中国书法史上,“汉字”相对于魏晋以后流行的草书、行书、楷书等,指称“汉代之隶书”。然而,梵汉对译实践中产生的“汉字”及中国文字书写形体流变过程中萌生的“汉字”,均限于特殊语境及历史时期,并未演化成代指“中国文字”的泛称。清末赴日的中国官绅接触到日本语境中与“假名”对应的“汉字”概念并将之引入国内,创造出一个涵盖东亚的新“汉字”概念。

出席演讲会的有北京大学中文系副主任漆永祥教授、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主任廖可斌教授、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潘建国教授及中文系研究生、部分校内外师生。

(日本文化研究所供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