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王勇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学术报告
( 来源:  发布日期:2013-12-22 阅读:次)

王勇教授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学术报告

20131220-21日,香港中文大学明清研究中心、日本研究学系联合举办“明清中国与日本”学术研讨会,邀请中国、英国、日本的知名学者交流明清时代中日关系的最新研究成果。

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资深顾问、人文学科研究所所长熊秉真(Hsiung Ping-chen)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中日关系是明清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部分,在这一国际性交叉学科中,各国多专业的学者聚集一堂研讨交流,对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如下6位学者做主题报告:

1)林学忠(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华夷变态》与中国想象

2)王勇(浙江工商大学东亚文化研究院):明代东亚笔谈文献研究

3)近藤浩之(北海道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明治改历与奇门遁甲书

4)吴伟明(香港中文大学日本研究学系):德川时代“中国”名号与日本本位意识的冒起

5)朱全安(日本千叶商科大学政策情报学部):日本近世前期幕府文教政策的取向与中国文化的影响

6Robert Chard(牛津大学中国研究系):朱舜水与儒家礼仪在日本的实践

此外,会议邀请美国Macalester College 历史系谭汝谦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科大卫讲座教授、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院长滨下武志教授等担任评论员。

王勇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语言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媒介,而在东亚笔谈乃心灵沟通的独特方式。从隋唐至民国时期,东亚各国的官吏、文人、商贾乃至艺人、船员相聚之时,由于大多不谙对方语言,往往借助笔谈,或议论政事,或酬唱诗文,或交流心得,或询问风俗,由此留下大量弥足珍贵的资料。我们甚至可以说,在前近代的东亚世界,笔谈一直是各国使节、僧侣、文士、商贾的主要跨文化交际方式。如果我们把笔谈文献作为东亚各国心灵沟通、信息传递、学术交流、文化传播的独特载体和模式,加以系统的整理与理论的构架,既具有学术价值,也符合时代潮流。

蔡志祥教授在评论中提到:明清时代东亚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出现大量笔谈文献是一种必然趋势,然而国内外明清史研究学者很少关注这部分资料,因而是一个有待开发的资料宝库。

(日本文化研究所供稿)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