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王勇院长应邀赴东北师大演讲
( 来源:东亚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发布日期:2014-07-04 阅读:次)
 

2014621-23日,“中国与日本:文化交流与相互认识——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2014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东北师大净月校区隆重举办。

本次会议由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中国教育部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会、吉林省外语学会协办,约300名来自全国各大学的教师及部分研究生出席会议。

近年来中日关系的急遽恶化为中国的日本学研究提出了新的课题与使命,中国日语学界应在原有研究格局的基础上,打破因学科划界而隐形存在的门户壁垒,揖别在“日语语言文学”二级学科内部自说自话的现状,以问题为导向,在与历史学、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社会学诸学科的对话与交锋过程中寻找自身的坐标,强化相互建构的学术能力,在进一步深化学院派日本学研究的基础上,不回避对中日关系现状的关注与思考。有鉴于此,本届年会将“文化交流与相互认识”确定为主题,旨在推动跨越国界、文史融通的、问题导向的活性化日本学研究。

东北师大刘益春校长在会议前接见特邀嘉宾及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正副会长,并在开幕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欢迎辞。会议安排了三场高层论坛,第一场由国际比较文学会会长、日本学士院院士、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川本皓嗣先生(题目:《语言的日中往还——音与训》)及东北师大副校长韩东育教授(题目:《东亚世界的“落差”与“权利”》)主讲。王勇院长作为会议特邀嘉宾,在第三场作了题为《东亚传统文化之争——以牛津大学“汉方”捐赠讲座的英译说起》的演讲。

王勇教授在演讲中指出:“汉方”、“汉字”、“汉籍”、“汉文学”等词汇的“汉”字,英译时根据文脉有不同译法,除了通常译为Chinese之外,还有译作JapaneseKorean的。典型的例子是韩国传统医学原来称“汉医”,多译作Chinese medicine1986年修改医疗法改称“韩医”,译名随之成了Korean medicine。问题是“汉医”与“韩医”,在韩语中读音相同,均作“한의”(罗马字标记为Haany,如大邱韩医大学英译为Daegu Haany University)。昨天把한의”写作“汉医”,便是中国医学;今天把한의”写成“韩医”,就变成“韩国医学”,这样合理吗?其实无论“汉方”还是“汉医”,冠词“汉”标志带有中国血统,这种源自中国的医学传到日本与韩国后,逐渐本土化而成为日本医学、韩国医学,这也是以“汉”为标志的中国文化的伟大之处,不仅传播至域外,而且渗透到当地文化,甚至催生出混血的新文化。王勇教授结合诸如端午节、雕版印刷、汉字起源等东亚传统文化之争,指出东亚传统文化的源头大多在中国不容否认,但许多文化在中国衰落而在域外兴起的事实也不能漠视,中国不能因为源头在我而误认为中心也永远在中国,日韩等国也不可因有些文化的中心在其国而误认为是本国原创。

   除了高层论坛之外,主办方按日本语学、日本文化、日本语教育、日本社会文化分设4个分科会,共有100名代表在会上发表。在各分科会的总结报告中,王勇教授代表社会文化分科组总结,他指出:以前日本学研究界对“社会文化”有些偏见,认为不入语言与文学主流的“杂货”打包塞入“社会文化”;目前这种负面的观念在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社会文化”包含文学、历史、哲学、社会学、政治学、宗教学、艺术学等多个一级学科,所谓“海纳百川,有容则大”,是个日益受到关注、导引日本研究走势、多学科交叉的大领域;本次会议提交的23篇论文显示出一些可喜的势头,如坚实的个案研究、绵密的文本考证取代了空泛的高谈阔论,田野调查、地域研究非常“接地气”让人感觉踏实,质疑定论通说、开拓新型领域让人看到有些学者在理论架构方面的大胆尝试。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