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浙江运河贯通,南北商贾辐辏;滨临东海,东亚交通枢纽。自古以来,系传播中国文化之门户;近代以来,为接受外来文明之先驱。浙江可谓人杰物灵,在东亚文化交流中,始终走在前列,敢为人所未为,勇开风气之先。本文聚焦19世纪中国留日学生高潮,钩沉1897年杭州蚕学馆派生留日史事,实证嵇侃、汪有龄为近代中国留日学生之先驱。
甲午战败,对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阶层所带来的震撼可谓巨大。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因此而割地赔款,被迫签订丧权辱国条约,更严重的是,耗巨资历数十年致力于洋务的“天朝上国”败给的不是“船坚炮利”的洋人,而居然是“蕞尔小国”日本,国势之衰弱、政府之无能,彻底暴露无遗。“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张之洞语),关心中国前途命运的人们在反思自国之不足的同时,开始分析日本迅速崛起的原因。如康有为所言:“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 人们认为,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关键在于不遗余力地普及近代教育并吸收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在此背景下,中国人不再太多考虑中日两国间自古以来形成的文化传承关系,以惊人的勇气展开了“以敌为师”,通过日本学习西方近代科技、教育和文化的自强运动,由此掀起了学习、研究日本的高潮。留学日本、赴日考察、招聘日本教习、翻译日本书籍等等,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以与隋唐时代截然相反的方向展开,并成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继隋唐后的第二次高潮。
种桑养蚕起源于中国,但直至清末,养蚕农家所用的蚕种仍是各家各户自制的土种,严重威胁蚕业的蚕病尤其是微粒子病的防治尚无良方,缫丝还是家庭作坊式的手工作业,数千年来蚕业技术并无实质性进步。相比之下,日本自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非常重视蚕业技术的研究,并将生丝列为最重要的出口商品。1884年日本农商务省设立蚕病试验场,并于1896年扩大规模后改名为蚕业讲习所,专门从事品种改良、蚕病预防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蚕业技术逐渐领先中国。在生丝出口量方面,1870年日本仅为中国的六分之一,而到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已猛增至中国的三分之二,大有超过中国之势。
为改变中国蚕业技术落后、蚕丝出口市场被日本占领的被动局面,杭州知府林启决定于1897年在杭州开办蚕学馆,并获得浙江巡抚廖寿丰的支持。林启是一位非常开明、务实又识时务的官员,在开办蚕学馆当初,就决定通过派遣留日学生、招聘日本教习、翻译日本书籍等方式,学习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杭州蚕学馆不仅开创了中国近代创办农业学校的先河,1897年该校率先派生留日,此举成了中国近代从国内学校官派学生留学日本之滥觞。
杭州蚕学馆率先派生留日,可以说是官、学、商三方共同配合促成的。1897年,在当时活跃在上海的学者罗振玉、在日华商孙淦等人的建议下,杭州知府林启和浙江巡抚廖寿丰决定从蚕学馆派遣学生留学日本。同年11月,蚕学馆学生嵇侃和汪有龄相继赴日,成了中国近代从国内学校向日本派遣的最早的留学生。后来赴日的浙江留学生无不以此为自豪,称:“至若吾浙江者,岁丁酉已有官派学生嵇君伟(嵇侃后来改名为嵇伟-笔者注)汪君有龄二人到东学蚕业。汪君以病早回国,嵇君于辛丑年夏卒业回国。是为中国官派学生至日本之滥觞。”(《浙江潮》第7期)
嵇汪两生赴日后,先入位于大阪的“梅清处塾”(汉学家山本宪创办)学习日语,数月便“语学大进,可刮目”。(山本宪语)1898年4月入位于埼玉县的蚕业学校竞进社,尤其是嵇侃,“在竞进社甚攻苦,天雨采桑,跣足行十余里”,林太守得知后,甚为欣慰,还寄去银四十圆以资奖励。(《农学报》第47卷)1898年9月,嵇侃升入位于东京的蚕业讲习所,并于1901年夏从此校毕业后回国。汪有龄因近视不宜习蚕等原因被允许改学法律,于1898年9月进入位于东京的专门为中国留学生创办的学校日华学堂,并准备从此校毕业后升入第一高等学校,进而升入大学攻读法律。但遗憾的是,因健康原因,汪有龄后来仅在日华学堂学习一年,于1899年9月不得不放弃留学回国。
嵇侃留学回国后,先任蚕学馆教员。1914年,杭州纬成绸厂设立制丝部,任部长,主持引进了日本最新型缫丝机100台,以提高缫丝效率和生丝质量。1924年回家乡德清创办新型缫丝厂,亦致力于引进日本新型缫丝机械。1934年病逝于杭州。汪有龄从日本回国后,先任湖北农务局翻译,后入北京任京师法律学堂翻译。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任法制局参事,8月任北京政府司法部次长,同年创办北京朝阳大学并亲自兼任校长。1927年卸任朝阳大学校长,后离开北京定居上海,成为专业律师。1947年病逝于上海。嵇汪两人留学期间和回国后的经历虽大不相同,但他们均为中国的近代化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作者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 客座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