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7日,我院王勇教授访学香港中文大学期间,应邀做了题为“无声的交谈——以《琉馆笔谈》为例”的演讲。
十六世纪末,利玛窦(Matteo Ricci)来到中国,他发现中国人、日本人、朝鲜人、交趾人、琉球人虽然“口语差别很大,以致谁也听不懂别人的话”,但“他们都能看懂同样意义的书面语”。(《利玛窦中国札记》)
王勇在演讲中指出: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东亚各国人来物往的历史千有余年,外交使节、求法僧侣、逐利商贾、漂海难民……当他们身处异国、语言不通、方言难懂之际,以笔代舌的“笔谈”成为唯一的交际方式。《琉馆笔谈》展现了发生在日本、琉球、台湾、福建的“无声的交谈”。
清人陈澧说:“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东塾读书记》)王勇进而指出:人类从发明语言到近代录音机诞生之前,所有对话的声音均已化作乌有。然而,笔谈留住了古人的心声,即便只是局部、片段,也值得我们用心倾听。
此次演讲以《琉馆笔谈》为史料,介绍了东亚笔谈的产生背景、交际特征、史料价值等,演讲结束后香港中文大学师生踊跃提问,互动场面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