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English 韩文版 日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生园地
舟山宁波考察之行后记
( 来源:张徐依  发布日期:2015-11-16 阅读:次)

        

从前,我风闻“考察”二字,如今我亲眼见证了学者考察的过程。莫名的兴奋感促使我写记录书感言。一份有份量的回忆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其中夹杂些许艰辛才会印象深刻。就像考察伊始,那突如其来地如同预谋般的延迟。鲁教授在临行前一刻,发现钱包不翼而飞。原定8点的出行计划打破,一直到10点。神秘失踪的钱包案件至今未决,所幸鲁夫妇的护照“健在”。虽有耽搁,还是成功出行了,也许这正是所谓的“好事多磨”吧。

我不知道什么叫大学者的风态,但这次鲁教授面对突发不幸事件的从容与看淡,给我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我们出发了,仓促而又简单。不好的回忆可以因为快乐而变得美好,而美好的时刻却不会因为一丝不快而质变。

抵达舟山花了不少时间,客观的说很长,对我而言却是短暂而珍贵的。小法导师和鲁教授隔着过道坐着闲谈学术,而我在后面侧着身子旁听。20多岁的我,看的书不多,想的事不细,说的话不通,但很愿意用眼睛看,用耳朵听,并自己YY有价值的信息,比如目前的谈话。他们说的是日语,整体上能够理解,但细节上却模模糊糊不清不楚。所以我的旁听,给分数的话要算70%的。思维的火花靠交谈实现,靠聆听得以传承发扬,在“生产力”还不足够的当下,我在以自己的方式消费所得的知识。

我们的第一站是舟山的沈院。不是人尽皆知的沈院其实是一座讲述晋朝时期从百济(韩国)嫁到普陀的孝女——沈清的故事而修建的中韩友好文化园。具体的故事可以从韩国出版《观音寺缘起说话》等书查看或直接去沈园游览,这里就不作详细介绍了。鲁教授不远千里跨国而来考察,缘于心中的小疑惑,这个在韩国被认为是传说的故事居然在中国有其历史根据。于是便有了此次的考察之行。我非研究者,不懂研究人员如何对文献作出分析的,我眼中的小法导师和鲁先生的考察,是实地观摩,对现存历史文物的说明进行记录解读,拍照取证,提出假设并揣摩当时人们的心理。沈院很美,适度地大,庭院楼台水榭石像交相辉映,中国木质古建筑特有的即视感,我想每一个中国人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份美,也同样吸引了远道而来的这位韩国学者。韩国由于残存文物的缺失而分外珍重,中国则由于地大物博而不免忽视一些历史文物。我喜欢看外宾为本国文明惊叹的样子,文化应该属于那些热爱它的人们,所以从个人的观点,我并不认为自已作为一个中国人在沈院问题上拥有比鲁教授更多的言语权。死去的文化会在活着的人们心中重生,变得不同。所以从某种程度而言,我认为鲁老师拍走的不是沈院一角的照片,而是一部分文化的发言权,继承权。这样的意识,是从前的我不曾有过的。

  1.png

 

1  位于舟山沈家门友好公园内的沈院大门

2.png 

2  沈院简介

  3.png

3  孝女沈清雕像

 

我们的第二站在普陀。登岛的时候已经渔舟唱晚,所以朦朦月色下,我们夜游了岛中寺庙。夜晚寺庙的静谧无法用言语来表达,其中有敬慕,有畏惧,有安然。夜太黑,所以我们错过了白昼时寺庙的庄严,但海风带来香火的味道,真是沁人心脾。我们在岛中民宿过了一晚,还在民宿的小饭馆吃了海鲜面。小法导师,鲁教授夫妇,还有我,我们吃着小渔村的家常菜谈庆生的长寿面,谈卡拉OK,谈休闲。海边渔村的淳朴,佛乡陀屿的安然让人真想在此过个悠长假期。第二天,我们瞻仰了南海观音。曾读过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没想到南海观音也如此浪漫,面朝大海后,从此普陀免于台风之灾。如今想来,也真是不可思议了。经鉴定,鲁教授夫妇是虔诚的佛教徒,虽与我信仰不同,但发自内心由衷欣赏他们。

4.png 

4  普陀山南海观音像

  5.png

5  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

 

我们的第三站在宁波,我不是第一次来这个港口的贸易之都,却第一次发现宁波特有的历史魅力。鲁教授此行事是来看看宁波的高丽使馆遗址的。从前到访古迹我总一味地走马关灯,这回跟在小法导师还有鲁教授身后,我也有模有样地拍一些代表性的有价值的碑铭。古迹无声胜有声,它的实用功能已经没有了,于是人们以为这是死的文化。然而在研究者眼中,这些死的被人们遗忘的古迹却是活着的会说话的文化传承者。中韩在纵向的时间轴有那么多横向的交集,这些交集为其后两国的发展和进步开辟了捷径。

  6.png

6  位于宁波市区宝奎巷的高丽使馆遗址

 

回程前的饭局,我见到了师兄师姐们。小法导师爱饮酒爱喝茶,酒文化茶文化也是这次考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静的茶、动的酒,无论哪一种都离不开交流:人与人的对话,文化与文化的交流。

最后我想谈谈鲁教授和夫人的举案齐眉。这次考察每次用餐前,鲁教授都会温柔地对夫人轻言“奥さま、どうぞ(夫人,请用餐)”。时值光棍节,这样的恩爱真让人羡慕不已。

友情链接